牢记使命为党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
 新华社浙江分社 慎海雄 2002-12-1

  编者的话:
    10月30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和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会暨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时代的歌手和历史的记录者,获奖者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深入基层,勤奋工作,将爱憎分明的笔墨倾注于大众,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时代颂歌。他们是全国75万新闻工作者的模范代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从本期起,本刊推出“中国优秀记者编辑”这一栏目。倾听他们的故事,会让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作为新华社地方分社的一名记者,能够获得范长江新闻奖,我感到非常光荣。这是组织上对我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取得的微薄成绩的嘉奖,更是总社、分社领导和各位老师、同事关心、培养、支持的结果。我只是在工作中履行了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但组织上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
    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浙江分社从事农村报道的,迄今在记者岗位上工作了13个年头。在这13年的历程中,我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新华社最年轻的高级记者,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且在今年获得中国记者的最高荣誉奖,心中确实百感交集。曾经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你进步得这么快?”我认为,自己的刻苦努力是一个方面,但我更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我有新华社这样一个充满正气、鼓励上进、业务氛围浓厚的好环境!正因为我有幸在这个环境里从事新闻工作,我才得以少走许多弯路,在新闻采访岗位上大大缩短了适应期,并且快速走向成熟。新华社这个大家庭是教育人、锻炼人、培养人的摇篮,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新华社这个大家庭里,我深感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责任之重。当我采写的一篇篇内参报道受到中央领导批示,并促成问题解决时;当一群群素昧平生的农民兄弟历经千辛万苦找上我的办公室诉说冤屈时,我都时时鼓励自己:你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一定要对得起新华社这块金字招牌!10多年来,我累计有30多条稿件获得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不少报道直接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典型经验的推广。这些年,找
    我上访的群众越来越多,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比较小,代表性不够,不适合发总社内参。但我总想:老百姓好不容易找到新华社,把自己的一肚子委屈吐给你,这是对新华社记者的信任,你怎么也不应该无动于衷!有些事情虽然小,但对一户家庭、一村群众来说则是大事了。我的做法是,把他们反映的情况作个梳理和初步调查了解,如果基本属实,就以我个人的名义给省委、省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写封信,附上群众反映的基本材料。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对这些信件都非常关注,基本上都有批示。有的领导同志还叮嘱秘书或有关同志找我核实情况,听取建议。几年来,我发了许多封这样的信,不少问题由此得到解决。我深切地感到,能够以自己的工作来参与大政方针的决策或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这是多么光荣的使命!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
    在新华社这个大家庭里,我学到了许多做人、为文的道理。我身处的浙江省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在新闻报道尤其是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各种各样的说情、拉拢等情况往往会出现。我把每次自己采写或签发的舆论监督报道,作为对我的党性原则和个人品德的一次考验和锻炼。我认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这枝笔是“金不换”的,在威胁面前,我们不能退缩,在利诱面前也不能弯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党性原则!1998年,我经过内部调查,就浙江某银行发生的4000多万元资金被诈骗问题,采写了一篇内参,引起中央领导关注。不料当时某行一行长为了摆脱压力,千方百计要我写个正面报道。他委托当地一个据说是当时最大的老板企图来“摆平”我,并设置了种种圈套企图拉拢。针对这名老板和这名行长的不正常行为,我不仅没有写一个字的正面报道,还根据掌握的情况,专门找有关部门的领导当面反映。次年,震惊全国的浙江台州温岭市黑社会性质团伙案被侦破。其中一个“黑老大”正是当时千方百计要“摆平”我的那个老板,已经调离的某行长后也被判了重刑。此案还牵出200多名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此类惊心动魄的事情可能难遇,但错综复杂的矛盾后面随时都有暗流和陷阱,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决不能在不经意中丧失原则!
    在新华社这个大家庭里,我也深感“用武之地”的广阔。随着新华社业务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媒体市场的空前活跃,总社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报道环境。业务改革上,“新华视点”、“新华组稿“、图文互动等新型报道栏目和方式的推出,网络、音像等新形式报道的完善等,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特别是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有许许多多新闻事实在冒火花,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在发生,怎么追踪也不够。我只恨自己的笔太钝,自己的思维还不敏捷,自己的信息触角还不广、不深。
    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不是自封的,它要靠我们的报道来体现。作为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现在的关键是看我们出不出活,出不出好活、绝活。搞好报道的惟一出路在于勤学习、勤调研、勤思考,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精彩。我们只有从高楼大院中走出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一猛子扎向生活的大海底层,才能抓住鲜活的“大鱼”,发出更多、更精彩的好报道。
    进入21世纪,作为一线记者和指挥员,我要认真组织记者在搞好传统媒体报道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新形式报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好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成绩和荣誉属于过去。我工作上、思想上的差距和不足还有不少。我决心以荣誉为新的起点,戒骄戒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

  慎海雄介绍:
    1989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被新华社浙江分社录用,长期从事农村报道。现任浙江分社党组成员、分社总编辑。他1987年入党,1994年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国内“十佳”记者,1997年被破格晋升为新华社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记者,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他是新华社记者中惟一连续10年蝉联新华社内参报道先进个人而受总社嘉奖的同志,并连续三届被评为浙江省省级机关优秀党员。他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精心追踪基层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创造,并通过内参等形式揭露了各种腐败现象,敢于为百姓鼓与呼,体现了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s/nedstat.htm" frameborder=0 width=1 scrolling=no heigh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