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4月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电广时空    
“传统”VS“另类” “重要”VS“发 ” “护根”VS“排外”:

用杭州话说新闻
——城市电视台新闻本地化的思考
顾芳芳 韩燕 王健2004-4-1

  新年伊始,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即“杭州2套”,以下均用“杭州2套”指代该频道)的一档新闻节目,收视率扶摇直上,一下子窜到了杭州地区各档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首位;在2月15—30日,综合AC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两个指数,收视率平均超过4个点。这档晚间时段(21:30)播出的新闻节目名为《阿六头说新闻》,2004年1月1日推出,是杭州电视界第一个用方言说新闻的栏目。
    说起方言和新闻的结合,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早有尝试。不同的是,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体现的是“不同年龄的新闻当事人用不同的方言在讲新闻”,而杭州2套的这档节目,是用杭州话来串接并且讲解每条新闻。而且湖南卫视是上星的省级电视台,杭州2套是一家城市电视台,它的节目只在杭州这一市级范围内传播。因此,新闻本地化,似乎成了这类城市电视台巩固自身并谋求更好发展的一件利器。《阿六头说新闻》这档节目的成功及其背后的原因,的确值得我们作一番分析和思考。

  一、“传统”VS“另类”

    如今,“另类”也不再被看作贬义词了,正如“传统”也未必代表褒义一样。虽然无论从中央到省甚至到市,各级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都在尝试着突破传统,求新求变,但总体上说,绝大部分的晚间新闻节目还是依旧延续了黄金档新闻节目(一般播出时间在18:00——19:30)的风格,以主持人正襟危坐的方式播报新闻。因而,这档《阿六头说新闻》的形式另类至少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片头片尾——剑走偏锋,不拘一格
    如今电视节目片头片尾的制作日益精良,并试图体现自己的风格。但是,从目前国内来看,一档新闻类节目,恐怕没有哪档新闻节目的片头,会像《阿六头说新闻》的片头那样具有戏剧性。两个杭州男人一人一句,用杭州话特有的高频率和快速度,手指戳动着,夸张的表情配合着幅度不小的动作,在不到20秒的时间内,说完了“敖稍,敖稍(杭州话“快点,快点”的意思),不要吵不要吵, 敖稍、敖稍,阿六头来了;市面蛮灵,说法蛮好,听听新鲜,看看味道,9:30,盯牢锁牢,阿六头来了。”可以说,是连喊带叫地把观众招呼到这档节目中。这个片头的本地化特色,除了语言,还有就是这种“呼喊”的方式,这和以前杭州很多老社区,每天傍晚有人拿着大喇叭用杭州话提醒居民注意安全的“喊话”,形式非常相似。这个看起来有些吵闹的片头,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阿六头说新闻》的片尾,则有了点儿后现代的意味。用现在流行的FLASH动画,配上杭州话的说唱音乐,“西湖风景俏,苏堤春晓早。曲院风荷摇,满陇桂雨香,还有断桥残雪飘。耍子地方木佬佬,西湖里划船,城隍阁登高……”,将杭州人引以为豪的西湖十景和杭州人悠闲舒适的生活展现出来,慵懒的节奏,幽默的画面,让人倍感轻松。
    其二、主持人——连说带比划,说学自如
    杭州2套在对这档节目的介绍中提到:“《阿六头说新闻》采用的是角色化的主持方式。阿六头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喜欢评说时事,又是消息灵通的杭州普通市民形象,他能说出老百姓的心声……”。因此,这档节目特别邀请了西湖之声电台的主持人安峰和杭州滑稽剧团资深演员周志华来扮演“阿六头”的形象。至于“说新闻”,对不少电视观众来说,也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而《阿六头说新闻》的特别之处,是主持人干脆站着说。
    演播室被布置成了说书的场景,主持人在进行新闻串接时,充分利用了站立的姿势,连说带比划,在形象生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3月3日适逢“全国爱耳日”,主持人安峰在介绍为什么将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时,说到“3”,一边右手在右耳朵旁划了一个“3”字,再说“3”,一边左手又在左耳朵旁划了一个“3”字,然后说:“像不像两只耳朵啊?”就这么一句话,将选定这个日子的原因解释得清清楚楚,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种形式给了主持人较大的发挥空间,使主持人原有的职业优势也得以体现。比如3月7日有一条《苏州游客舞龙舞到杭州》的新闻,主持人周志华就干脆用起了苏州话,借苏州游客的口吻,道出了他们来杭州舞龙的原因。这段话模仿得惟妙惟肖,既发挥了主持人作为杭州滑稽剧团资深演员的优势,又让观众觉得生动有趣。
    可以说,形式上的突破传统,给了《阿六头说新闻》更充分的本地化空间,接下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阿六头说新闻》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为本地观众服务的理念。

  二、“重要”VS“发嚈”

    “发嚈(ye,四声)”,是杭州话“有意思、有趣”之意。对于一档晚间播出的新闻栏目,借用湖南卫视一句成功的总结:“在这个时段里,地方台的节目要用硬新闻去和电视剧争夺观众,显然是一种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做法。”因此,《阿六头说新闻》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做法,“把节目内容定位在社会新闻上,以软新闻为主,走大众化道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及他们感兴趣的一切大小事情”,并力图使新闻生动有趣。
    我们选取今年3月1日到7日,这一周时间的《阿六头说新闻》为样本,分析这档节目是如何更好地吸引本地观众的。
    1、对时政新闻说“不”
    在1-7日这一周共计57条新闻中,没有一条时政新闻。虽然就传统意义上而言,时政新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方面,杭州话方言不利于表达这类题材的报道;另一方面,这类报道通常以会议形式出现,在好看性上往往打了折扣。因此,时政类报道在这档节目中基本不播报。
    与此同时,舍弃时政报道,并不等于政府的各项政策都不予关注,而是将这类政策选取一个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予以报道。比如3月2日的头条新闻《卡拉OK好唱  歌曲版税有没交?》,就是配合杭州市新闻出版局即将实行“商业场所背景音乐收费”这一政策而做的报道。节目选取了收费以后,老百姓去卡拉OK厅唱歌,会不会涨价这个角度来“说新闻”。再比如杭州近来一直面临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3月5日的一条新闻《办公场所商娱场所 空调统统停掉》,除了进一步表明杭州的用电形势依然紧张外,同时也体现了政府为此尽可能采取的措施。正是通过将政府政策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结合的报道方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时政新闻“软”化,换了一副生动好看的面孔呈现给观众。
    2、关注老百姓话题
    节目要让老百姓喜欢看,自然要选择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我们将这一周的新闻按内容作了一个大致分类(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老百姓的视角,我们的新闻内容实际上在最大范围内覆盖了社会关注的方方面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利用市民投诉做新闻,如今也为不少媒体所看中。或者可以说,媒体的热线热不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媒体的成功与否。因此,市民投诉的新闻,在一档新闻中所占的比重,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档节目的人气。这一周的57条新闻中,市民投诉新闻及其后续报道占到了17条,比例达到了29.8%。
    3、本地新闻几成垄断
    对于一家不上星的城市电视台来说,做本地范围内的新闻本身就成了一种惯例。除了杭州一套的晚间新闻节目《新闻夜班车》,辟出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这两部分,专门介绍非本地的其他新闻外,定位在本地的杭州电视台的三个频道,新闻节目都专注于做杭州范围内的新闻。这一点在《阿六头说新闻》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见表2)。
    从总体上看,《阿六头说新闻》在内容上尽可能安排本地新闻,只有在本地新闻不能占满15分钟的时段时,才选取有限的外地新闻进行补充。
    4、巧用方言入标题
    尽管每条电视新闻的标题通常只在屏幕上显示5秒钟左右,但是鲜活的标题对吸引观众的关注度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既然这是一档杭州话说新闻的栏目,杭州方言应用到标题中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例如,3月5日的《杭州停车:地上挤煞 地下空煞》,3月6日《双休日  三八节商机木佬佬》。“挤煞”、“空煞”、“木佬佬”,这些典型的杭州方言的运用,不但使标题形象生动,还让杭州观众一看就觉得亲切。
    当《阿六头说新闻》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将城市电视台新闻本地化的思路进行到底的时候,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护根”VS“排外”

    一档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当它把新闻内容集中在本地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甚至会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当这档新闻在语言上都本地化了之后,“排外”的嫌疑马上就被人注意到了。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这座城市,在他们为这个城市作出贡献、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迫切地希望迅速地融入这座城市。而语言的差异本来就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个障碍,在推广普通话成为一项“国策”的今天,整档新闻都用杭州话来播报,对听不懂杭州话的外地人来说,这档新闻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可看性。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杭州本地人,特别是对一些“老杭州”来说,这档节目无疑具有不可比拟的亲切感。对他们来说,说杭州话,听杭州话是“护根”的体现。无独有偶,就在今年的杭州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毛海涛就递交了《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提案,将保护方言提高到保护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的高度。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和学者也认为,在一定人群、一定场合使用杭州话和国家整体上推广普通话的大势并不矛盾。浙江大学中文系方一新教授、池昌海教授等学者甚至指出,《阿六头说新闻》等方言栏目不失为保护杭州话的一种载体。
    前文所述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利用方言和新闻的结合,创造过3分钟的插播广告代理权达4088万元,成为全国省级卫视广告收入最高的新闻栏目这一辉煌记录(2001年)。尽管对于《阿六头说新闻》来说,其“护根”或“排外”的争执或许还会继续,但是,一路走高的收视率和自2月中旬开始稳居杭州地区各档新闻节目收视率榜首的现实,的确证明了这档节目的成功。
    记得取得成功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曾经自豪地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后面加上了一句:“只有地方的,才是全国的”。杭州2套的这档《阿六头说新闻》热播以后,竟然有一位韩国的博士后打来电话,说自己是研究南宋历史的,想学杭州话。看来,本地化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搞小派别,缩小受众面,沿着本地化的道路做精做强,也不失为城市电视台谋求自身发展的一条良策。
    (作者单位:顾芳芳、韩燕,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王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

 
 
 
ex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