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7月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电广时空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种趋势
王海鹰2004-7-1

  作为人类审视自身生活状况和周围环境,最具表现人类精神自省的电视纪录片正日益受到观众的喜爱。抛弃了单一的意识形态说教,国内电视纪录片正处于发展的转折时期。其主要创作趋势表现为:
    一、呼唤纪实主义。从创作题材选择来看,多数创作者已认识到要向现实生活靠拢,去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许多片子开始涉及到诸如经济改革、住房改革、土地制度、教育问题等现实题材。这一变化得益于纪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开始注入电视纪录片创作领域,大胆表现过去未曾表现和探索过的题材和主题。如近年较成功的纪录片《沙与海》,看似纪录一户牧民和一户渔民的日常生活,主题却是刻划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于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沙与海的特定生存环境下,人的行为与人的心态。通过具体的行为细节的纪录,使观众体味到“人的生存意识”这个大主题。再看《望长城》,它表现一群城里人走近长城去寻访长城沿线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在片子中,长城的历史文化不再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而是沉淀在现代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通过表达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体现出来。在这类较成功的片子中,现实不再作为政治象征而被肯定或否定,也不再作为美好的愿望被描述或赞扬,而是被作为一种具体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被表达出来。
    纪实主义风格在国内电视纪录片创造中的流行,反映出当今社会文化环境的日益多元和宽松。纪实的方法要求创作者在生活本身中进行观察与思考,使作品的思想内容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从而使其中的优秀作品真正具备时代的生命力。
    二、纪实的本真与适度的艺术渗透。纪实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现实、记录真实,但又不排除创作者主体情感的渗入。适度的情感渗透有益于渲染、强化、延伸、凸现客观的纪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如今国内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几乎已包括了客观世界的各个方面,但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因此要求创作者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发掘形象材料。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形象说话。用真实感人的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本质,透视人的心灵,避免那种议论多于事实的现象;二是用想象资料表现形象性不强的内容。用图片、照片等间接材料表现已经过去或难以捕捉到的事实已是国内电视纪录片常用的方法。《先驱者之歌》中赵云霄烈士就义一节,生动地刻划了烈士走向刑场前给孩子喂最后一次奶的情节:泪水滴在孩子的嘴角上,孩子把泪水当作乳汁吸吮……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这就是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三、人文精神的探索。近年来一批国产电视纪录片在各类国际电视节上频频获奖,均与大胆探索纪录电视片的“人文刻划”有很大关系。国产电视纪录片在创作观念、题材选择、制作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正在寻求新的突破。《最后的山神》以鄂伦春人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纪录鄂伦春民族最后一个“萨满”的表层生活和深层心态,形象化地探索和表达了新旧交替时代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冲击和民族心灵的颤动。
    在对“人”的理解上,创作者越来越注重人的社会性。这样的人文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创作者对“人”的把握和表达,把“人”的命运融入社会发展的历史语境下加以展露。譬如在《人·鬼·人》中,主人公土屋芳雄当年作为一个普通日本青年,为了改善生活处境,到中国当了宪兵,从此卷入了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表面上看他的从军经历有其个性特征,命运的改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片子将其一生放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使观众看到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一代日本青年灵魂的残害。《龙脊》以广西龙脊山区的农民为创造原型,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以及厚重的历史沧桑感,真实地反映了龙脊山区农民的淳朴、本真和生生不息的民俗,阐释人与家园之间的血肉联系,阐释对普通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部片子有了“人性的高度”。
    (作者单位:绍兴电视台)

 
 
 
ge="JavaScript" src="/js/dailyfooter.js" type="text/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