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9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本刊专稿    
体会雅典
——与奥运采访记者的对话
主持人:宋晓农、方奇2004-9-1

  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无疑是这个夏天最让世人瞩目的事情了。16天里,不仅体育赛场上烽烟四起,战鼓擂动,而且各国媒体也各显神通,展开了一场丝毫不亚于体育竞技的媒体大战。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等省内平面媒体都派出了自己的记者奔赴雅典。在前方,他们以自己的汗水和辛劳见证了辉煌与激情,失败与勇气,挑战与梦想……
    当这些前方记者带着疲惫与黝黑的肤色归来时,征尘未洗,本刊请到了他们中的12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请他们谈谈亲历现场参与这场世界盛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他们是:浙江日报的章新民,钱江晚报的吴昂、徐健、吴鹏、陈立华、杨晓轩,新民生报的卢楠,今日早报的薛军、刘晔,杭州日报的俞翔,都市快报的余加新,青年时报的翁菲。
  功夫在场外
    主持人:出国采访,英语程度的高低有没有明显的优势与劣势?
    章新民:我个人体会最深的两点,其中之一就是英语要好。第一天到雅典的新闻中心,由于仅懂几句英语,与工作人员有语言障碍,使用新闻中心配备的系统忙了半天也没搞好。而那些英语好的记者,一到就可以投入工作了。再一个,比如进了场馆,只能听懂一两个单词,无法直接采访国外运动员。皮划艇比赛,我在现场看到银牌得主德国选手带来了儿子、女儿,一家人很亲热,就非常想去采访,但是苦于说不好英语,错失良机。
    杨晓轩(摄影记者):没有正式采访证,主要只能拍些外围照片。由于语言不通,到后几天基本上都在“迷路”。
    主持人:这次去的记者中,持有正式采访证的为数很少。如何解决采访问题?
    章新民:这次奥运会,希腊文化部与雅典市政府专门为没有采访证的记者准备了一个辅新闻中心——扎皮宫,24小时提供免费宽带上网,主新闻中心反倒没有宽带,还供应一些饮料等,搞得很好。后来连像我这样有正式证件的记者都喜欢到扎皮宫发稿。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吴昂:其实,有证无证,采访同样都是困难的,因为在那儿都是观众,即使新闻发布会也是人山人海。很多运动赛事是规定好先接受哪些媒体采访的,记者有作为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靠记者的观察能力,运用材料的能力,才能写出精彩独特的报道。
    余加新:我从2月份开始跟踪中国游泳队。半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方式同国家游泳队的教练、运动员接触,在比赛前11号,我们还联系到国家队的一位教练,与他们商量好到时怎么联系,这样就可以比较快地得到信息。我们基本上是一个记者负责一条线,也就是说我们和采访对象建立的联系基本上是单线的,这点是比较成功的。比方说,福建海峡都市报的一位记者,与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这样,在他比赛前,两人还通过电话进行联系,甚至比赛过程中,比赛一结束都可以立刻得到第一手消息。从抓新闻这一点来说,对大家都有很好的借鉴。总的来说,分工细一点,目的明确一点,关系牢固一点,报道就会更好一点。
    吴昂:尽管我们是地方媒体,但是也要有自己的信息源,只有自己稳固的信息源,我们才能有独树一帜的报道甚至独家新闻。我们通过了解本省读者的需求,结合自身的资源和特点,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源,这对于提升报道品质有很大作用,也是我们今后体育报道需要突破和加强的方面。
    徐健:我们这些地方媒体和北京的媒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家往往在平时就已经和国家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甚至成了朋友。运动员下场后,他们除了场上那些人人都可以获得的新闻之外,往往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额外的信息。
  智慧的较量
    主持人:面临同类同级媒体的激烈竞争,如何定位自己?
    吴昂:像我们这样的地方综合性媒体,采访奥运会肯定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有作为的空间是很有限的,不能脱离实际、脱离报纸的读者对象和自身品质。随着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报道品味也在逐渐提升。所以报道前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理念,无论从版面规模、资料准备、后方编辑等等,事先都要有很好的策划安排。晚报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策划奥运报道,前后差不多筹划了半年。由于有比较明确的理念,所以出去后重点写什么、从什么角度写就非常明确。我们的记者带出去的打印资料就有好几公斤,准备得比较充分。
    俞翔:现在,采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四年前悉尼奥运大不相同了,资讯的发达给平面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电视好几套节目在转播,网络信息快得令人吃惊,我们的报纸到底该写些什么?特刊这么多版是否还有人看?文字记者的现场作用到底有多少?写出的现场感有多少读者认可?这些问题是平面媒体的体育记者深感困惑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这次出去,每天都要发一篇“手记”,事实证明读者是喜欢看的。
    主持人:大型体育赛事采访,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挥记者个体的作用?
    俞翔:比赛的结果,赛事的情况,这些主要的新闻,网上太多太快了,常常是一项赛事刚完,电脑上就铺天盖地了。而读者更在意的,应该是你的报道好不好看,有没有你独特的发现和见解。去了前方,就要通过自己的眼光,写一些读者愿意看的东西,写一些软新闻。
    卢楠:我不是专业的体育记者,去之前准备了很多资料,在报道方面想创新一些写法。这次现场花絮、比赛场景再加上自己的判断与观点,用这样的形式写得较多,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翁菲:奥运会是一次人类的盛会,远远超越了体育赛事本身,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写很多小故事,像花絮之类同样是新闻,可以反映出更丰富的东西。比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塞黑球迷老人,而当时中国男篮刚好以一分之差险胜塞黑男篮。老人就问我:你们中国人不喜欢打篮球吧?我说,不啊。他说,那你们中国有12亿人,篮球应该是NO.1……还有一次,一位老外知道刘翔夺得金牌能拿多少奖金时,嘴张得老大。这些细节都挺有意思的,读者也爱看。
    刘晔:现在网络资讯太发达,平面媒体要体现个性,记者就应当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去发现。我在希腊每天主要写采访日志,因为赛事新闻其实基本上大同小异,只有经过自己感受的东西才更有可读性。只有我们自己感动了,才能把感动传给读者。
    杨晓轩:去之前策划了6个主题摄影版,考虑的就是要拍些有趣味性的画面。每天在大街小巷逛,找素材。比如,雅典美丽的少女,警察站岗吃冰淇淋等,感觉比较人性化。另外,除了关注胜利者外,我也拍了很多失败者的表情,所谓“成败都美丽。”我在雅典拍了6300多张照片,除配照外,还做了11个主题图片版。
    主持人:体育记者应该有什么样的专业水准?
    徐健:中国记者普遍比较年轻,有的看上去像一群“小孩”,而外国记者则以40岁左右的为采访主力,有的甚至白发苍苍。由于经验丰富,他们也显得更为专业,采访运动员时一两个问题就能问到点子上。比如,采访刘翔,中国记者太多的是在问激动不激动之类的问题,但有外国记者上来问的是你在跨第几栏时的步点是怎么掌握、分配的,只要问这一个问题,他就可以知道你获胜的原因,非常专业。中国媒体竞争激烈,但是低水平的。这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
    薛军:有个外国记者在和我聊天时说,你们中国记者都很敬业,但不够专业。这让我深受触动。
    主持人:奥运报道,是一项需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你们前后方怎么衔接?
    薛军:不管前方竞争多么激烈,最终还是要通过后方的整合来体现,所以后方的编辑更重要。
    余加新:其实,前方构成的竞争并不大,重要的还是在后方,如何将记者传回的东西进行深加工,产生有附加值的东西。体现报道分量的还是在编辑后期的制作。都市快报这次有20多个编辑在负责编稿,他们也与运动员家人、朋友或其他媒体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一有消息,前方后方就一起上。
    杨晓轩:现在在技术支持上,国内记者一点也不落后,相机、电脑等设备都差不多,甚至我们的更好。
  最感动的时刻
    徐健:采访奥运会,虽然非常累,但同时也感到很幸福。中国队夺得有突破性的几块金牌的比赛我全看了,亲历现场享受到了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邢惠娜夺冠后,我在新闻中心写完稿已经凌晨两三点。这时,一个外国记者走过来对我说congratulations(祝贺),祝贺中国运动员当天拿到两枚田径金牌,特别是刘翔那块,非常真诚的。这让我感觉到田径金牌的力量。
    薛军:孟关良夺冠那场比赛,由于没有正式采访证,我是自己买票去看的。颁奖典礼奏国歌时,我就很自然的把右手放在胸前,唱起了国歌。唱完后,突然周围掌声雷动,其他观众纷纷将目光投向我这里。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这里看台上只有我一个中国人,身旁的老外纷纷向我鼓掌,并过来握手、拍照。我这时的感觉就像自己得了金牌一样。
    章新民:刘翔决赛时,我在现场,当他像飞一样冲到终点,获得胜利时,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无法控制自己。这种激动的感觉真的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次我一共流了两次泪,一次是刘翔,一次是回来时在机场,女儿张开双臂喊着“爸爸”向我跑来时……
几点思考
    主持人:通过这次奥运报道,有哪些值得反思与总结的?
    薛军:有件事感触比较深。男子重剑夺得银牌后,中国队教练拒绝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认为新闻媒体平时对他们的关注太少了。这件事让我感到,同任何人际关系一样,建立联系要靠平时的积累,同时记者要有眼光,不要光盯一些热门,平时也要关注一些冷门项目。这也算是我这次得出的一个经验或教训吧。
    卢楠:奥运夺牌与全民健身差距悬殊,对奥运的过分关注导致奥运报道过热,奥运报道的某些套路似乎偏离了奥运本身的精神。奥运精神重在参与,并不仅仅是金牌。
    刘晔:希腊这届奥运会很好地体现了人类精神、西方文明。那么2008在北京,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该如何体现我们东方文明、东方文化的精神与精髓?我们目前的报道如果多一些人文历史这方面的东西,可能对将来北京的奥运报道更有借鉴价值。另外,这次奥运报道的厚重感似乎不够,不应局限在奥运本身或者片面地推崇金牌情结,而应该关注面更广一些。
    吴鹏:这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唱高调的比较少,他们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且表现得很实在。比如说运动员唐功红、陈艳青夺冠时的表现,她们说得都很实在。我们的报道应该如实地反映运动员的真实话语,而不应当过分拔高。
    主持人:雅典之行其他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吸取?
    章新民:走之前,我带了45包方便面,吃到15包时闻到方便面的味道都倒胃口。后来,我们几人自己到超市买菜,买些蔬菜、鸡蛋什么的回来做,最拿手的是番茄炒蛋。但雅典买不到味精,连酱油都很难找到,那些没吃完的方便面就派上了用场,把里面的调料拿出来炒菜,也别有一番风味。所以,得出一个经验,以后出国采访,食品不能带得太单一,不要光带方便面,哪怕带些饼干之类的也好。另外,身体要好,要背得动采访器材,要扛得住每天工作到凌晨四五点。
    陈立华:希腊奥运会这次的志愿者服务特别好,只要你在场边“彷徨”三五秒钟,马上就会有志愿者前来询问,非常热情。另外,主办方体现了很人性化的一面,比如中国队比赛前或间隙,他们会放一些孙燕姿、张学友、周杰伦的歌曲,让人感觉很亲切,也很好地调动了场内的气氛。此外,雅典的交通组织得较好,地铁等站点都有直通场馆的车,值得北京奥运会借鉴。
    本文照片均由与会者提供

 
 
 
class="tex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