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9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新闻讲座    
时政里面有“富矿”
主持人:周咏南2004-9-1

  现在对一些时政报道,尤其是会议报道,读者往往敬而远之。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受众对时政报道漠不关心,而是取决于这些报道含有多少有效信息,是否遵循了新闻规律,有没有做到“三贴近”?
    其实,不少会议和领导活动有着丰富的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搞好这些时政报道,关键是我们要认真研究、仔细筛选,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最新鲜的事实、最为广大读者关心的内容拎出来,向读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引人入胜的“三贴近”新闻。也就是说,时政里面有富矿,看你会挖不会挖。
    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时政报道应如何做到“三贴近”,以期抛砖引玉。   
    应该说,时政报道不但过去,而且现在和今后都是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都是读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做好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中央和省委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反映各级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事迹,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对主流媒体来说,有些会议和领导活动不但必须报道,而且一定要报道好。同时,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也一直是我们改进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现在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往往有三大弊端:一是把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变成了“考察”现场和会场报道,成了考察者和与会者的形象大展示;二是把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变成了程序报道:名单一大段,议程一大串,内容一点点;三是把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变成了领导“强调”、“指出”的讲话稿,看不到记者作了哪些深入思考和挖掘。这样的报道,读者肯定是不满意的。
    去年,中央和省委对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作了新的规定,为我们改进新闻报道、做到“三贴近”,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一)
    要改变逢会和领导活动必报,报道过多过滥的状况。
    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字数要求。但是,仅仅短还不够。短不等于简,还要处理好短与精的关系,要短而新、短而深、短而实。
    我们习惯于把会议消息的长短与领导职位的高低联系起来。其实会议报道的分量是由内容来决定的,报道要深入挖掘会议和活动本身的意义,只有把意义挖出来了,体现出思想深度,报道才有分量。篇幅变短以后,更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把会议中实实在在的内容写出来,把读者不关心的程序和名单能去掉的就去掉,这叫“剪除蔓叶壮新枝”。
    从去年开始,我们对省委重要会议报道中的领导名单进行了简化,从300多字缩到50字左右。今年更是简化,省委重要会议的报道,领导名单大多删去了。
    有时开会,领导脱开讲话稿的即兴讲话、插话,常常很精彩、很实在,写出来就是很好的新闻。我们记者就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近两年来,我们把省委主要领导在会议和考察时即兴讲话中的精彩内容编成《之江新语》,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活泼、富有哲理,受到省领导和读者的好评。
    今年7月中旬,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给每一位领导干部算了“三笔账”:一是算一算“经济账”,二是算一算“法纪账”,三是算一算“良心账”。习近平说,这三本账,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想清楚,算明白,切实严格要求自己,慎独慎初,廉洁从政,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笔者听后,觉得省委书记这三笔账算得好,对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是很好的教育,于是立即把领导的这一插话内容写成《省委书记的“三笔账”》一稿,第二天经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报道后,受到新闻界同行和读者的好评,全国许多媒体作了转载,反响很大。
    记者要树立全局观念,按“三贴近”的要求,按会议和领导活动的重要程度,按受众的关注程度,来决定报道取舍。对那些没有新闻性,自己弄不懂、受众看不懂的程序性内容,要尽量避开;而对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新闻价值,群众关心的内容,一定要运用各种形式给予报道充分。如1998年3月29日,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柴松岳利用星期天到富阳、临安暗访乡村干部作风问题,这个问题干部群众都关心,又贴近实际,我就写了《省长暗访在乡村》的通讯,国内外一些报刊都作了转载。
  (二)
    在读者心目中,党报传达的是党的声音,宣传的是党的主张;党报的新闻报道水平较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比较准确。党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颂扬什么、批评什么,往往成为干部群众看待问题、判断是非的参照和依据。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看党报优势,既要进一步拓宽报道领域和报道思路,在增强权威性、指导性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创新报道形式、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在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中必须避“空”求“深”,克服公文化、程式化的肤浅现象,努力在求深、求实上下功夫。如1996年省“两会”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李泽民在参加温州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不动摇,不张扬,不攀比、不争论、不气馁”的观点。当时正值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有争议的时候,李书记提出的“五不”观点非常重要,而且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关注。我就抛开其他内容,写了《不动摇,不张扬,统一思想,少说多做;不攀比,不争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报道。这一会议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了舆论宣传。
    要借会议之题,延伸报道领域,搞好深度报道。记者的眼光要从会议的圈子里跳出来,通过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去挖掘会议新闻背后的新闻。如1999年9月中旬,在一次会上,时任浙江省长的柴松岳说,今年私营企业主也将评省劳模。我听后为之振奋,认为这是尊重劳动,承认私营企业主也是普通劳动者、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的具体表现。于是,我根据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去挖掘会议新闻背后的新闻,写了独家新闻《劳模奖章也属于他们》。此稿发表后,中央一些新闻媒体迅速转载,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三)
    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作为党报头版的“主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往往写得枯燥,可读性差,影响了党报权威性、指导性的发挥。
    许多会议及领导活动都是围绕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开展的,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是重要的新闻来源。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转变采访作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挖掘;不能囿于文件型宣传,不能满足跑场子,要按“三贴近”的要求,多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跳出旧的模式和套路,在寻常事件中找出新颖的角度,从而抓到真正的新闻。
    随着时代的不同,读者对会议和领导活动信息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党报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了。如果只满足于机械地、教条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文件、讲话和指示等内容,将使党报渐渐地脱离群众。
    采写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一定要紧紧抓住会议的“新闻点”,努力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的写作方法,求新、求活,搞好策划,就能拿出高质量的报道精品来。
    要做到避“板”求“活”,还要讲求报道艺术,综合运用消息、言论、特写、述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拓宽报道面,增强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现场性、动态性和生动性;精练新闻语言,用最精练的语言把最新的信息拎出来,更好地吸引受众。
    原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一次公务活动中曾对笔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议报道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实货’,也就是群众的关心程度。”他说这话至今有好多年了,但笔者仍记忆犹新。
    (作者是浙江日报采访中心政治与社会新闻部副主任)  

 
 
 
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