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9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业务研究    
做鲜活大气的经济新闻
——从钱江晚报的经济报道谈起
褚瑶2004-9-1

  从百姓生活中挖掘鲜活题材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关注经济无非是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房价会不会跌,电视频道多不多,买哪个股票才能多赚点钱。许多人还希望通过关注经济新闻来获得前瞻性的启示,从而引导生活。因此,把报道的主题与读者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寓经济原理于日常故事中,并给受众以服务性的指导,不失为一条良策。
    去年中秋节前夕,国家颁布了新的月饼行业标准。这份由若干条条框框加专业术语组成的新标准意味着什么,钱江晚报即时推出了以《新标准改变月饼什么》为题的组稿。主稿以参观杭州老字号利民月饼厂生产车间为主线,在带领读者揭开月饼制作的神秘面纱过程中,记者似乎不经意地写到了厂长的解释:这个馅芯是如何如何的,那个标识应该怎样改。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新标准的内容。几篇配稿则分别从“商家如何按照新标准进货”、“月饼价格会不会受到影响”和“市民买月饼时应该注意哪些”等问题作了报道。一个原本显得专业而枯燥的题材立刻变得引人入胜起来。
    令经济报道变得鲜活的另一种途径是,以人作为载体来写经济新闻。经济活动说穿了就是人的活动,经济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报道时应致力于把冷冰冰的经济现象还原为有血有肉的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来透视经济变迁。
    近两年来,钱江晚报的《财富·人物》版陆续推出了“小老板”、“再就业”和“金点子”等几个栏目,侧重点虽不相同,但都是从关注经济人物出发来关注整个社会经济动态的。“小老板”讲述个体经营者的创业之路,着重介绍他们的经营管理思路;“再就业”描绘下岗工人们的奋斗历程;“金点子”则汇聚了因“奇思异想”而产生的发家故事——“在衣服上作画”、“把库存当个宝”等,令人读来耳目一新。这些小栏目在挖掘人物身上的生产力——理性、情感以及现代经济观念的同时,还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把经济报道的视角从生产向生活转变,以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见人见事见生活,经济新闻就能“活蹦乱跳”起来。
  从时代变迁中寻找大气
    2003年10月22日的钱江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外商来浙言商,一天一场》。文章从月内频繁发生的外事商务交流谈起,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指出浙江人无与伦比的赚钱和花钱本领是招徕洋目光的两大因素。文章最后认为,“关注也是一种资源……这些资源能使浙江人的钱袋子更丰盈。”
    这些商务交流信息,如果单独拿来报道,只是些“豆腐干”新闻,但记者却把所有这些信息放到一起,并关注其背后的原因,一篇材料厚实、采访详尽的分析性报道因而诞生。这样的经济新闻无疑更具力度和前瞻性。
    站在某个敏锐的视角和高度做出来的经济新闻有时还能跳出经济,用经济的内容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生存状态的影响,从而从“民生”写到“国计”,小文章做大问题。
    去年10月,钱江晚报一位记者在与浙江某知名民企的老总聊天时,老总偶尔抱怨起刚刚出炉的中国私企纳税榜:浙江有这么多优秀的民企,前10名中居然没有一家浙江企业。记者敏感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一连几天以《李大鹏质疑纳税排行榜》、《李大鹏质疑的背后》、《钟睒睒:为诚实纳税人保驾护航》、《浙江民企纳税英雄》等为题在头版上作了报道。通过对民企代表、税务部门及相关人士的采访,解释了因“注册号码分类”问题而引起的排行榜不涵括性,并拿出数据证明浙江民企的纳税成绩,消除了广大读者对富人“偷税”的疑惑。记者最后撰写言论指出,“李大鹏的质疑,反映了我们民营企业家的成熟和良知。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纳税排行榜风波的出发点。”
    这组系列报道刊登后社会反响强烈,说明它的意义已超出了经济新闻本身。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与排行榜较上了劲,并毅然背负起社会责任。这样的报道可算得上是高屋建瓴的“大经济”概念下的新闻了。
    因此,我们在写经济报道时,有时可以引入发散性思维,把视角从纯经济向政治、文化、军事、科教等多个方面扩散,把视野拉大。这样写出的文章站得高也看得远,经济报道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
    (作者是浙江大学新闻系新闻所2002级研究生)

 
 
 
language="JavaScript" src="/js/dailyfooter.js" type="text/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