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9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20040901    
勇猛拼搏战“云娜”
——浙江日报抗台救灾报道工作汇报
浙江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张燕2004-9-1

    今年8月,在抗击近半个世纪以来强度最大、危害最烈的台风“云娜”的战斗中,我省新闻单位和中央新闻单位驻浙机构,特别是台州、温州的报社、电台、电视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全力以赴,及时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抗台救灾的高度重视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反映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精神风貌,突出宣传报道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心系人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为夺取抗台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9月7日,我省召开抗台救灾宣传报道表彰会,本刊特摘要刊发四家媒体代表的发言。

  8月12日,50年一遇的强台风“云娜”正面袭击我省。为充分报道我省军民奋起抗击台风的英勇精神,及时发现和报道在抗台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浙江日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紧急动员、周密策划、迅速行动。台风袭来时,浙江日报驻温、台两分社记者与本部特派记者,以最快的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克服各种困难,深入现场,采写了大量报道,展示了党报记者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能打大仗、敢打硬仗的良好形象。同时,这次抗台救灾的采访报道,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是一次积极的、生动的教育。
  紧急部署  全员上阵
    8月12日晚上8时,台风“云娜”登陆台州,在这狂风肆虐、暴雨狂泻的漆黑之夜,浙江日报特派记者与驻台州、温州分社的十几位记者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抗台一线,与台风抢时间,采写抗台最前线的新闻。
    自11日省气象台发出台风警报后,编委会就开始部署抗台救灾报道。11日中午,正在省里开会的社长姚民声打电话到报社,要求编辑部密切关注台风动向,抓紧制订报道方案。根据姚民声社长、杨大进总编辑的要求,有关部门迅速制订了报道方案,并通知宁波、温州、台州等地记者,全力以赴抓好抗台报道。12日一早,编辑部又派出4名记者增援温、台两地。接到省委宣传部《关于做好抗台抢险救灾宣传报道的紧急通知》后,社长、总编辑又专门召开编委会,再次研究抗台救灾报道,决定12日晚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坚守岗位,同时决定取消14日、15日双休日,以确保抗台救灾报道力量。
    8月12日晚上9时30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副部长高海浩来到报社,现场检查指导抗台救灾报道。在党委、编委会成员会议上,陈部长提出了六点要求。他说,要把新闻做足、做好、做快,根据需要安排版面,反映中央领导对浙江灾情的关怀;反映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反映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在一线实战情况;反映老百姓在抗台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相互关心、共度难关的精神风貌;反映各条战线支援抗台救灾的情况。要倡导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思想,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体现人文关怀。还特意叮嘱加强采访记者的安全保护,尤其是人身安全。
    台风登陆,使台州大面积停电,前线记者采写的报道一时难以发回。直到晚上11点多,终于陆续收到前方报道。当天晚上,要闻编辑室同志全体到岗,他们从50多篇共4万多字的来稿中,筛选材料,最后统成两篇消息和一篇3000多字的通讯《人是最可宝贵的》。
    在抗台救灾过程中,习书记、吕省长等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指导救灾工作。政治与社会新闻部周咏南、经济新闻部王瀛波都两次跟随省领导,深入台州、温州救灾一线,及时发回了报道。
    经济新闻部是采访抗台救灾报道的突击队,他们先后派出陈纪蔚、黄宏、应建勇,奔赴台州、温州,支援抗灾前线;同时,让管哲晖、刘元斌坚守在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了解和采写防台抗台的最新消息,以及省领导的最新指示精神。他们有时为了一个数据、名字,不厌其烦地进行核实,力求把准确无误的信息传回报社,为报社领导提供参考。一连几天,他们都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为了更好地反映各条战线抗台救灾的情况,经济部又组织了其他记者张帆、苏靖、章建民、金涛、徐园、杨军雄等,专门报道各系统对灾区的无私援助,以及水、电、交通、通信、市场、农业生产、工业企业的恢复情况。连续几天,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每天都要采写一二十条新闻。有的记者干脆睡在了办公室。
  不畏艰险  坚守阵地
    身处此次台风登陆地,台州分社记者成为奋战在最前沿的报道队伍。他们接到14号台风的警报后,全部赶赴一线采访。
    12月下午近2点时,洪卫获悉,防汛指挥部附近的一所中学有近百名转移群众。此时,指挥部所在的椒江区风力已增大到10级左右,马路上的广告牌在狂风中四处乱舞,随时有砸到车上的危险,他和摄影记者罗未捷一起,不顾危险,赶往转移地点采访。晚上6点30分左右,洪卫在指挥中心采访,大会议室的落地玻璃被狂风撞击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台州市领导仍在全神贯注地向各地发布抢险指令。工作人员见势危急,就劝大家立即转移。就在记者等刚撤离到另一个办公室后不到五分钟,只听一声震响,指挥中心已被台风击穿,破碎的玻璃像子弹一样穿射10多米,椅子都被划成一堆破烂。
    台州分社的记者几乎都经历了各种危险的考验。12日傍晚,陈敢驾车赶回记者站发稿的路上,一根电线杆迎头砸在他前面的那辆车上,车子当即被压扁。他紧急刹车,才避免了撞车。就差了那么几秒钟。同日晚上7时左右,台州城区全面停电,刚采访回来的老记者刘治浪,听《今日早报》记者吴中平说他租住的地方有柴油机,可以发电、传稿。老刘立即自告奋勇,驾车送4名记者去发稿。路上,一辆集装箱车上的集装箱被大风刮落,“轰”的一声倒在路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水花。看着这惊险的一幕,老刘没有退却,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使报社及时接收到前方的报道。
    在温州,台风带来的暴雨,导致“水漫金山”、通讯道路输电线路瘫痪……温州分社的王纲、沈利民、庄千慧、李扬等承担起了温州抗台报道的重任。他们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8月12日,台风来临的当天晚上,他们就连夜采写通讯《与台风洪水争抢百姓生命》。
    8月13日,得知永嘉受灾情况十分严重,王纲、李扬和驾驶员张农人赶往永嘉。由于山洪爆发,永嘉上塘县城已被洪水全部淹没。途中,他们遇见了温州军分区乔吉林司令员,在得到他的特许后,王纲与李扬登上冲锋舟驶向“水城”,成为第一批赶赴永嘉灾区现场的记者。乐清发生泥石流灾害后,记者庄千慧又赶到乐清现场采访报道。
  驰骋百里  增援前线
    12日上午9点,浙江日报就派出了首批增援台、温两地的报道人员,他们是经济新闻部记者陈纪蔚、黄宏和摄影部的徐斌、罗未捷。12日下午,台风在台州登陆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刚到椒江的陈纪蔚、罗未捷又迅速转移到最易受台风袭击的温岭市,进入抗台最前线。当时的温岭早已是风雨大作。陈纪蔚在采访中眼镜被风吹走,他仍然坚持采访,连夜发回了现场报道《挺进台风“登陆点”》。第二天,才睡了3个小时的陈纪蔚又起床,准备采访,结果一阵狂风吹来,他摔倒在地,手指受伤,身上大面积乌青。但他轻伤不下火线,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又上一线,当天发回了《家园虽毁精神不失》的报道。陈纪蔚带着伤一直坚持到了18日晚,整个抗台报道任务完毕,他才回到杭州。
    另一路增援记者黄宏和徐斌,12日下午从台州赶往象山,到达象山已是晚上6点多,正是风力最强的时候,他们没有逗留,直奔石浦港采访,当晚发回了现场报道《齐心抗台保家园》。
    第二天,得知温州因为暴雨而山洪暴发,永嘉县城被围困,他们又迅速赶赴温州增援。13日下午,徐斌和黄宏长驰数百公里,来到温州永嘉。他们分别乘军分区和武警部队的冲锋舟冲入县城,进了县城后,徐斌拍下了市长刘奇送食物到病人手中的感人场面;黄宏则在永嘉武警中队的大院里采访,连夜写出了《挺进灾后“水城”——永嘉》。
    由于这次台州、温州受台风影响极为严重,救灾报道任务自然十分艰巨,派往一线的记者力量需要增援和指导。
    8月14日上午,浙报编委会决定派一位副总编辑带记者中午赶赴抗灾前线增援。17日一早,总编辑杨大进又赶到台州,召集台州、温州分社和本部8位记者,商议大通讯的结构。当夜,执笔人胡振、金波和陈纪蔚、洪卫漏夜写作,在第二天凌晨把6000字的通讯《一切为了群众——台温两地抗台见闻》初稿赶了出来。
    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集团党委、编委会的组织下,浙江日报刊登了《人是最可宝贵的》、《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一切为了群众》、《钢铁劲旅战狂澜》等抗台救灾的重点报道,体现了党报的指导性和权威性。从12日至20日,共出版抗台救灾专版23个;刊发新闻报道文字稿156篇(组)、新闻照片47幅。这次抗灾报道也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表扬。

 

 
 
 
" valign=top height=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