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记者节专题    
把荣誉视作事业的新起点
宁波日报 徐正2004-11-1

  已近“知天命”之年,居然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和省飘萍新闻奖(人物),这是自己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以来从未想到过的。事后细想,觉得获此殊荣的—个很重要原因是——沾了宁波晚报的光。
    十年前的今天,我奉命负责创办宁波晚报,此后在晚报总编辑岗位一干就是八年。八年来,虽然一直感到压力大,干得很苦,但苦中有乐。这乐趣伴随着晚报一年一年快速发展的轨迹与日俱增。
    据《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统计,从第五年起,宁波晚报的发行量、广告和利润等指标就已经在全国地市一级晚报中名列前茅。至2002年,宁波晚报广告年营业额接近9000万元,是进入全国媒介广告营业额百强的惟一一家地市级晚报;发行量超过27万份,创下宁波市区平均每两户—份的订阅密度;年创利2740万元,累计创利超亿元。2000年,宁波晚报还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2002年10月底,在我离开晚报调往日报任职时,宁波晚报“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的良好品脾,已深深地扎根于宁波市民的心中。
    晚报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宁波日报社党委的精心扶持,靠的是全体员工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当年晚报同仁不分昼夜抓新闻、绞尽脑汁搞策划、千方百计服务读者的情景,现在想起来仍可以让我感动大半天。八年来,我虽也为打造晚报品牌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个人的作用毕竟是很有限的,我仅仅是履行了—位总编辑应尽的职责而已。而现在,组织上和新闻界同行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心里总不是很踏实。领导、同事和朋友向我表示祝贺,我只能频频重复着四个字——受之有愧。尽管说得连自己都有点厌烦了,却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此时的真实感受。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市记协当初推荐我参评飘萍新闻奖(人物),其原因自忖不外乎两条:一是作为对我在晚报这八年付出“苦劳”的一种精神奖励;二是希望我回到日报后,在荣誉的压力驱驶下,打消“船靠码头车到站”的念头,继续发扬老新闻工作者的作用。不过当时我对此事并不在意,认为推荐参评飘萍奖无非是做做陪衬而已,因为两年前宁波日报张登贵同志凭着对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突出贡献,已荣获首届省飘萍新闻奖(人物)。在第二届飘萍奖评选中本报人员再度入选的可能性很小。再说,我与张登贵同志相比,各方面条件都相差甚远。谁知评选结果出乎我意料。本应属于集体的荣誉,意外地落在我的身上,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真让我感到有点难以承受。
    日报一位老同志向我表示祝贺后说了这么—句话:“这下你可要干得更卖力一点了。”看来,以后的日子过得仍不会太轻松。好在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4年,对新闻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把荣誉视作事业的新起点,在未来的岁月中为提高党报质量多干一些实事,自己还是很乐意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组织上和同行们对我的厚爱,对得起广大读者对城市党报的新期望。

  事迹简介:
    徐正,宁波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徐正是很受尊重的人物之一。大家尊重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衔,而是因为他24年来倾心奉献新闻事业的可贵敬业精神。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但是,徐正策划采访的不少新闻作品,现在看来仍不失为精品。这与他深入细致的采访作风、勤于思考的职业素养和对业务的精益求精不无关系。
    在对报纸的历次改版、扩版中,他坚持增加与市民生活关联度大的新闻报道容量,加大主流新闻、政策法规解读以及重要事件的报道力度,为做大做强党报作出了突出贡献。

 
 
 
t language="JavaScript" src="/js/dailyfooter.js" type="text/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