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专题研讨    
做强重大主题新闻形成良好品牌效应
——《东南商报》探索都市生活类报纸新闻报道新路子
许雄辉 朱学文2004-11-1

  《东南商报》去年8月被列入省、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今年1月份开始,报社全面改制,实行采编和经营分离。其经营部分引入中国著名民营企业雅戈尔集团资本参股,实行企业化运作,取得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商报通过采编与管理体制改革,在报纸的形态、风格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一张走向市场化的都市生活类报纸,在唱响主旋律,传播主渠道声音,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做到党和人民群众都满意方面,摸索出一条成功的办报路子,受到市委市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报的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一、 围绕商报改革目标,更新办报理念,都市生活类报纸也要在重大政治主题报道中当“喉舌”
    《东南商报》编委会认为,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体制变了,但党管新闻的原则不能变,党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商报采编人员必须校准坐标,更新办报理念。商报要想做大做强、成为浙东乃至长三角地区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就必须瞄准社会生活的主流人群,抓住主流新闻,搞活主流报道,传递主渠道声音。都市生活类报道也要在重大政治主题报道中唱主角,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之中架桥梁,生动、及时地传递好党和政府的声音。报道的形式要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更符合报纸走向市场的新要求。由此,今年以来,商报在加大正面报道、弘扬主旋律上,推出了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报道。
    今年5月,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会前,市委宣传部要求宁波日报等媒体做好九次党代会以来的成就性报道,对商报等都市生活类报纸没有硬性的要求。但商报编委会认为,我们这次一定要主动唱好主旋律,要唱得优美动听。编委会决定不搞“炒剩饭”式的成就性报道,而以独特的视角来歌颂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编委会决定,从宁波市重点工程入手,策划推出“重点工程直通车”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吸引市民参与,以全新的报道形式来沟通党心民意。
    这个活动的内容是:让市民乘坐商报“直通车”去参观重点工程,商报全程报道市民的见闻与反映,以此让市民了解重点工程,让重点工程走近市民。
    经商定,商报将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大剧院、白溪水库引水工程、春晓气田群开发工程(陆上终端处理厂)等10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市民兴趣的重点工程作为参观地点,分四站进行参观,每一站邀请30名左右的市民参与。活动安排在连续四周的星期六,由商报领导带队,每次都派出3名文字记者和1名摄影记者采访。商报在“迎接党代会  展示新成就”的大栏题下,先后刊发了《跨海大桥,我们心中的自豪》、《我们触摸了宁波的经济命脉》、《北仑,三重惊喜拍岸来》等系列组合报道。这些报道有现场见闻,有人物专访,有市民感受,有参观花絮,有工程背景和意义介绍,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图文并茂。此次活动共刊发大小报道38篇,约3万字,图片38幅。市领导称赞“直通车”开得好,真正架起了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
    像这种双向互动式的主题策划报道,今年以来,商报做了许多。如2月份推出的16个版的《2003,我们共同走过》、《2004,我们充满期待》、“两会”特刊《宁波之梦,我们不懈追求》等,把重大主题报道唱得很动听。
    二、 围绕党和政府重点工作,创新报道模式,在推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中架“桥梁”,当“纽带”
    报道主流新闻,商报编辑部每月、每天眼睛都紧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直通车”等报道的成功使编委会认识到,都市生活类报纸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主流新闻,完全能做好,做得“两头都讨好”。这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创新报道模式,如搞好双向互动型报道就一条可行的 “三贴近”的新路子。这种报道形式,由于传受双方的互动,受众在接受信息中参与报道,既是采访传播对象,也是活动主体,可以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与社会效益。
    今年2月,全市人才工程会议召开。以往,商报对这样的会议连消息都可能不发。而这次,商报经过精心策划,一个大型的人才工程系列报道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随之出台,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从2月20日开始到3月8日,商报人才强市的系列报道不间断地在主要新闻版大篇幅地推出。开始三天,连续编发了我市打造人才流动的“自由港”、“开放港”、“创业港”重大举措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接着,又召开商报人才强市座谈会,邀请各界英才畅谈宁波创业环境,就引才用才献良策,以“宁波,你该以怎样的胸襟接纳八方英才”为主题推出2个专版。同时,开设新闻热线,刊登各界市民对人才强市的看法。在邀请有留美博士等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出席的人才座谈会上,报社了解到宁波现拥有400名博士这一信息,就立即抽调人员成立商报人才环境调查组,对博士这一特殊群体作了问卷调查,连续几天刊发了“四百在甬博士”追踪报道,如《博士先生,您在宁波还好吗?》、《博士,给宁波带来什么》等,每天1至2个版,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这组策划报道不仅让读者详细了解了400名博士在甬工作创业的现状,把人才强市的报道引向了深入,推向了高潮,还引起了市领导的注意。市委副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福宁看到报道后,充分肯定这组报道做得好,有力度,有深度,并欣然接受商报记者的独家采访,畅谈宁波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建设的宏观战略,寄语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宁波作出更大贡献。
    三、围绕“难点”问题,服务之中抓报道,使媒体成为党和政府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的得力帮手
    商报编委会充分认识到,要做强主流新闻,传播主渠道的声音,不仅要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还要通过报纸把人民群众的声音传达给党和政府。基于这种自觉的认识,商报的这种体现大局意识的具有双向互动性的重大主题报道是一波接一波地组织,一个高潮过后,一排浪涌又现。
    机关效能建设的成功报道,使商报成为推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一个得力帮手。
    这个报道策划由商报和宁波市效能办共同发起并实施,目的是提升政府部门为民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改变一些机关部门为老百姓办事推诿、拖沓、扯皮的现象。商报侧重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看机关效能建设的角度做文章,从5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先策划了一个机关效能的问卷调查活动,涉及调查的单位是与市民关系密切的政府机关和部门,如教育、卫生、药监、工商、民政、劳动、质监、公安、城管、电力、交通、建委等。
    6月8日,机关效能调查问卷表在商报一刊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建岳闻讯后来到商报亲自阅卷,详细了解群众在问卷上反映的情况,鼓励记者继续做好这个报道。随后,商报开辟了“效能建设大家谈”专栏,让市民通过商报热线参与讨论,市效能办又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出了“百姓的事马上办”倡议书,并牵头召集十几个局委办的负责人在商报举行联席会议,分析机关效能建设的进展情况,就倡议书的内容达成共识,并签字承诺。紧接着,商报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的连版通栏标题,推出13个局委办领导签字承诺的倡议书,和13位领导的亮相承诺。随之,商报根据市委巴音朝鲁书记提出的“百姓的事要马上办”和效能承诺书的要求,开设了“百姓的事马上办”专栏。13个局委办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对涉及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能快办的,立即就办,毫不含糊,立竿见影。现在“马上办”已成了全市群众包括外来打工人员手中的“尚方宝剑”。13个部门的领导对报道很满意,认为这些报道,不是简单地“曝光”,而是真正起到了促进工作的作用。最近,市效能办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局委办确定各单位的“马上办”联络员,并将名单、电话交给东南商报,以保证‘马上办”工作渠道和监督渠道的畅通。
    (作者许雄辉为《东南商报》副总编辑、朱学文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