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在线时代    
把好网络评论的“度”
田勇2004-11-1

  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之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已是当前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正向专题化评论化的方向发展。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人民时评”、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等,在新闻媒体和网民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络评论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无疑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这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新形式,也是对传统媒体发起的最具挑战意义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评论的多元化现象
    当今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而网络评论最能反映出这种多元而驳杂的现象。
    网络评论与网上的互动参与。互联网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使网民不再像电视报刊一样只是被动地观看、阅读,而可以积极而及时地参与讨论。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获取者,同时也是评论的提供者。
    网络评论与网上的平等自由。互联网的BBS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其不受空间限制的物质条件,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对称性。
    网络评论与网上的舆论引导。“互联网的大众媒体的社会属性和其他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都有一个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蔡名照语)。因此,网络评论有责任引导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
  网络评论的特点
    1、网络评论的价值度。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评论不同于传统媒体评论,它带来了新的内容不确定性:
    有益性: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专家评论和网站评论理应属于有益性范畴,而网民评论大多也是“有益的”。网络媒体的时政性论坛最能体现有益性,这也是网络新闻评论地位和特色的主要抓手。中国宁波网的“宁网时评”,就是通过网络时政评论建立了自己的互动品牌。但无庸讳言,不少网络评论言辞偏激,有的甚至出格。对此,我们要把好“度”,或留,或改,或删节,坚持有益性。
    口水帖:网络评论中还有一种特殊而又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口水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口水帖并不是网络评论,但由于许多口水帖就掺合在网络评论中,让不少人觉得讨厌无聊而又无奈。对于互联网上的口水帖,应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承认其存在,在适宜的区域内让它“聊天有理,灌水无罪”。
    2、网络评论的开放度。开放的心态、平和的态度是网络评论实现传播和交流的基础。2002年3月5日,新华网现场文字直播朱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直播一段朱总理报告,跟发一批网友的即时评点,很好地运用了网友随文跟贴的报道形式。
    网络评论的开放性还体现在网民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超时空关注。在这里没有空间距离,没有时间间隔,也没有人为障碍,网民即时对同一社会热点共同论说。克林顿性丑闻案是1998年全球关注的新闻焦点,400多页的“斯塔尔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长达4个多小时的克林顿供证录象也上网播出。许多网站纷纷开设论坛,天下人评论如潮。《南方周末》就此发文,报道的标题是:《今晚网络是主题》。互联网的开放性可见一斑。
    3、网络评论的参与度。网络评论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空间。许多网站在新闻栏目开设“我要评论”专栏且人气很旺。1999年5月8日,美国军机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应。人民网在5月9日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网友群情激昂,发了9万余条帖子,在国内外产生极大的舆论影响。
    4、网络评论的集纳度。网络评论拥有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强互动的魅力,随着人们对新闻评论认识的日趋成熟,仅仅依靠单条新闻评论往往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评论正向专栏集纳化方向发展。中国宁波网2002年开设《对话》专栏,为政府与市民沟通搭建起平台,一年中就有20多位市政府局长与市民“对话”。现在每期《对话》在线访问平均6万人次以上。
  把握网络评论的度
    网络评论因受众的主动追求和平等传受而发展迅猛。由于网上交流者多使用匿名,发表评论时往往无所顾忌,其爆发性、自发性 、透明性特点尤为鲜明,因此对网络评论“度”的把握就十分重要。
    首先是对网络评论形态的认识度。
    网络评论从常规的书面语言向网民的上网语言的转变,使网络语言介乎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有自己特定的网络语汇。不熟悉网络语言,是很难写出受网民欢迎的网评的。二是网络评论从传统媒体尤其报纸评论的“规整”向网上论帖“随意”风格的转变,使论坛上发表的论点有时是不完整的或支离破碎的,但它却往往与网上热点、中心事件结合得最为密切。三是网评管理从论坛删帖为主向论坛跟帖为主的转变。以删代管的网评管理理念往往很难得到网民的认可,网站要培养更多的跟帖写手,在与网民交手中引导舆论。四是把网上评论放在具体的网络环境上来认识,“从网上来到网上去”。要求网络评论像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一样纯而又纯,只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网络舆论阵地。现在不少新闻网站为了加强网上评论,大量地将报纸评论不经选择加工就粘贴到网上去,而不是在网帖互动中下工夫,结果收效甚微。网络评论应在杜绝反动言论的基础上,以我为主,不求独尊;讲求有益,不拒无害;维护大局,酌留声音,从而使我们的主流声音在网上更强更远更久。
    其次是网络评论内容的管理度。
    网络评论行为的社会效果是我们评价网帖的基本尺度。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网络评论都是可以掌控的。新闻网站都申明拥有对论坛有害信息的删除权,诚然,这是一种基于内容的管理。而网络新闻评论的掌控度,更多地体现在BBS评论的引导上,如:论坛申明网民不得上贴违反国家宪法等六种言论;新闻网站根据需要决定具体网络评论栏目的取舍;论坛针对网民的评论提出启事声明和要求;版主在网民的评论上发表言论跟帖;新闻网站围绕社会热点在BBS栏目设置中心议题;网站编辑对重点评论提供相关新闻链接等。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对网络评论控制的适宜的“度”。
    而对网媒论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又是一种系统适“度”的网管方式。中国宁波网“天一论坛”2002年创设了“分类分级、审发结合、注重互动、加强引导”的块状核心管理运营方式。在内容上,将时政类、文化类、休闲类版块“分类管理”。如“事事关心”等时政性版块,采用先审后发的办法;“三江文苑”等文化情感类版块,则先发后审、即发即审相配合,避免消极腐朽的文化在网络上传播;服务休闲类版块,即时发布、随机监看,剔除低级庸俗的标题和内容。在人员上,实行网评员、版主、网管、区长的“分级管理”。邀请新闻工作者或政府职员担任时政版块网评员;专业作家和教师等做文化情感等版块版主;公安网络警察作为“网督”随机监看论坛内容。宁波网还在全国首家建立了业内专家网络新闻(论坛)阅评制度。网站增加专职网管,既监管内容又协调网评员、版主,区长对论坛导向负总责,论坛实行分级监管。“天一论坛”自2001年8月开通以来,现有会员近10万人,每日发帖3万多,平均在线2000多人。中国宁波网的论坛管理受到了中央外宣办的赞誉和肯定,公安部也将此经验在全国推广,前不久中宣部有关部门还专门对此作了调研。
    网络评论数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好,在评论社会热点问题、快速传播新闻论点和受众互动参与方面,网络评论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我们更要充分把握好网络评论的度,使网络媒体发挥好更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作者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中国宁波网总编辑)

 
 
 
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