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专副刊研究    
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
——关于报纸副刊若干问题的思考(三)
杨磊2004-11-1

  (接九期)
    六、副刊中的隽永栏目能使副刊久存人们记忆。
    报纸副刊版与报纸新闻版有一个明显不同,新闻版主要依靠新闻作品支撑,副刊版需要依靠特色栏目支撑。集中力量办好若干特色栏目,是办出好副刊的行之有效的捷径。著名的副刊,必定有著名栏目的积累聚集,我国报纸副刊上不乏实例。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推出《燕山夜话》栏目名气大振,人民日报副刊开辟《长短录》栏目影响大增。1961年3月19日开辟的《燕山夜话》,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署名马南邨,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刊登两次。至1962年9月2日结束,共发表杂文152篇。这个专栏题材广泛,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发人深省,将思想性和知识性熔于一炉,以深刻和文采互为斑斓,深深地赢得各界群众的喜爱。栏目文章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当时印行30万册之多。邓拓写作这些杂文时刚刚48岁,正是一个政论家与史学家的黄金时代。《夜话》虽是短短的千字文章,却将广博的各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理论修养、精湛的写作技巧融为一体,是真正厚积薄发的旷世精品。
    七、注意同步创作连载小说是我国报纸副刊的高超技巧。
    我们这里所说的副刊原创连载小说,是指伴随副刊出版同步创作并首次刊登的那种小说。这类小说的创作,对于作者的才能和素质的要求很高。一部成功的同步创作的连载小说,可像首次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那样,情节无法预测、命运难以预料、结局不能预卜。这种文学作品或创作手法,特别适合日报副刊使用。有时如同一条清澈的小溪,有时如同一条澎湃的大河,或平缓流淌,或咆哮汹涌,每日展露沧海冰山的一角,日积月累构成一部生动的社会画卷。同步创作连载小说的最大好处,是作者需要从周边生活吸取创作营养,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副刊创作和社会新闻结合起来。一部好的同步创作连载小说,往往可以产生当代人的联想对比作用,造成洛阳纸贵、万人空巷、窃窃私议的效果。我国报纸副刊史上的成功范例,就有报纸连载小说大家张恨水的成功实践。《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众多作品,就像一幅幅精美神秘的长轴画卷,缓缓地逐日地起伏跌宕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今天是否还能获得这样的作品,获得这样的作家,倒是副刊编辑应该思考或者尝试的问题。有些办在新闻版面或其他版面上的小说连载,在性质上应该属于副刊的研究范围。
    八、副刊的言论文章应以杂文和随笔等体裁为主,提倡不同风格的言论作品兼容并蓄。
    报纸副刊直接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方式,是依靠副刊普遍存在的杂文和随笔等言论体裁。正刊的言论,一般是表达正式的和严肃的问题的文章。副刊版面的言论体裁,无论是涉猎领域和问题的范围,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深浅,写作语言和风格的规定,表现形式和长短的制约,都比报纸正刊有着较大的宽容度和自由度。因此,副刊成为杂文、随笔、散文、闲话等多种小型言论的重要园地。在我国的报纸副刊史上,一些著名报纸副刊的杂文栏目,得益于一些著名副刊编辑的主持,而获得极大社会反响和历史声誉。研究中国报纸副刊言论的历史经验,研究副刊言论的现状和问题,推进副刊言论不同风格的并存与优选,是副刊编辑研究的一项必要工作。例如,我们既要分析研究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言论特色和风格,也要研究《京华时报》、《新京报》等都市报副刊的言论特色和风格。对不同类型的副刊言论体裁做报学意义上的比较与概括。对于副刊版面上调侃风格言论日益增多的趋势,也要进行深入分析和中肯判断。
    九、副刊追求综合完美境界,也追求第二次开发价值。
    中国报纸副刊追求的境界,无论是精神境界还是形式境界,最终应是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高度完美。这种完美的境界包括:思想的完美、精神的完美、品位的完美、情趣的完美、语言的完美、形式的完美。中国报纸的副刊在气质上应是中国报纸的女神。如同巴黎卢浮宫的维纳斯女神,是精神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经典化身,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光彩照人、青春永驻。副刊追求的目标是永恒的价值。
    报纸副刊与报纸正刊相比,具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优势,即一些副刊作品具有第二次开发的价值。什么是第二次开发价值?副刊的原创性的作品,特别是独特栏目的作品,首先刊登在报纸副刊当中,是作品价值的第一次开发或实现。有些类型的作品,例如,连载的长篇小说,持续的专栏文章,策划的系列专题,定期的漫画专版等等,都有可能在数量积累达到适当规模时,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飞跃带来了副刊作品价值第二次开发的可能。连载的长篇小说可以改编成为电影剧本,或者依据小说素材拍成电视连续剧。持续的专栏文章,在结集成书之后可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北京青年报》安顿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由于结集出版了《绝对隐私》一书,一夜之间使得“口述实录”文体风靡全国。这一情况证实,副刊作品第二次开发的价值,甚至远远大于第一次开发的价值。有些副刊作品或专栏文章被社会认识和接受,其实是在作品或专栏的第二次开发之后才逐步实现的。我们应该重视二次开发为副刊带来的增值效果。
    (作者是中国记协国内部业务学术处处长;博士)

 
 
 
t language="JavaScript" src="/js/dailyfooter.js" type="text/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