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5年7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特别报道·媒体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以长征精神接力长征
——浙江新闻媒体《接力长征》大型采访活动侧记
赵晴 何如旦2005-7-1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扩大党报在引导舆论方面的影响力和幅射力,对广大读者进行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浙江省记协市级党报工作委员会所属的11家党报和杭州电视台,于今年 4 月至6月,在60多天时间里,组织50多位记者,成功地举行了一次题为《接力长征》的大型联合采访活动。这次采访活动就浙江而言,以前所未有的采访规模和连续报道的幅射力,在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扩大党报的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重温历史,主要是为了教育后人。通过重走长征路,经历当年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征程,学习当年红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采访报道革命老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发生的巨变,从而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先进性教育,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代化中国的道理。 
    这次接力长征大型采访活动,在4 月中旬,从江西省瑞金市出发,沿途经九省市60多个县、市,于6月14日,在陕北吴起县圆满结束,并举行了闭幕式。
    采访活动取名“接力长征”,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传统、作风;二是采访活动采用接力形式完成,即把二万五千里分为三段,各参加单位分别派出三批记者,参加三段的采访。从采访整个过程而言,也体现了“接力”这个主题——从江西省瑞金市九十多岁的老红军手中接过队旗,沿途三次交接仪式,直到最后将红旗交给陕北吴起县的少先队员,都体现了这个深刻的思想内涵。
    中央、省市委和各级宣传主管部门,都要求我们新闻媒体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做精做优重大主题报道。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也为我们城市党报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我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锻炼记者队伍,改进采访作风,提升业务素质的一次极好机会。
    这次活动,自始至终都受到各级领导、政府和全省11家市级党报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同志为采访队题词,省记协领导多次为采访队行军路线出谋划策。11家市级党报都派出优秀记者参加活动。采访队每到一地,各地的宣传部门和报社都热情接待,提供有采访价值的史料、图片,并安排健在的老红军接受采访。
    通过活动,我们实现了 “走长征路,忆好传统,传新经验,出好作品”的目标。50多天中,我们发文字稿360多篇,图片240多幅,电视新闻20多篇,电视专题4篇。温州日报出了很多专版,把当地老红军支援当年长征的史料和前方记者的采访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中国宁波网为了扩大这次采访活动的影响,还派出记者撰写了大量稿件,使这段时间的网络点击率大大增加。杭州日报对采访活动中的重要地点和战役,都在头版显要位置或视点新闻版图文并茂地予以报道,使活动在省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家报社都以多种报道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老区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反映老区人民在红军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这次接力长征采访活动,也是对广大新闻采编人员进行一次生动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机会。活动中,党员记者挑大梁,党员记者当先锋,创新、开拓新闻题材和深化新闻主题,培养了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参加这次采访的大多数年轻记者,从大学校门进入报社,从未经受过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锻炼,面对旅途疲劳、气候反常、生活难以适应和稿件网络传输困难等问题,他们没有退缩,以顽强的斗志克服了困难。
    许多同志克服了子女高考、亲人身患重病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接力长征活动。他们每天无法定时吃饭,无法按时睡觉,每到一个采访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找网吧发稿,把最感动的事件和最感人的场面通过网络传输,传达给浙江人民。接力长征的一队、二队还到当地的希望小学去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绍兴日报的一位年轻记者在长征途中写了入党申请书,杭州日报的一位记者在长征途中光荣转成了中共正式党员;第二队的杭州日报记者吴超桂同志带病坚持采访。三队的同志在过大草原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泥石流、塌方、山体滑坡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先后15次下车、8次推着采访车,用了6个小时才走完40公里的泥泞山路。很多记者既写文字稿又拍照片,一人顶俩,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如参加第三段采访的湖州日报经济部副主任温莫邪写了15篇文章,发了 14幅图片。杭州电视台的年轻党员丁晓不仅参加了一队20天的采访,还主动要求参加三队的采访活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许多次,记者到当地网吧传稿,店主听说我们的身份后,就怎么也不肯收钱;当我们的采访车进入遵义时,一时找不到进城的路,的士司机就主动驾车带路不收一分钱;在许多个长征纪念馆,不少当地的老同志自告奋勇为我们当起讲解员……当我们结束征程回到日常的都市生活,回想自己所曾经亲历的这些感人场面,内心仍为老区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纯朴的心灵所感动。
    重走长征路,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回来以后,许多人这样问我们。我们想说,那是心灵的一次荡涤和净化,是意志的一次磨练和升华。我们记得,在赤水河畔的土城,当连续饿了10多个小时后,我们吃到的那顿午饭是那么的可口,可口得连红色的泡椒都那么诱人;在金沙江畔的皎平渡,我们度过一生中迄今最为难熬的一夜——压死了床单上无数的虫子,在身上涂了无数次风油精;在前往茅台的路上,我们下车为采访车挥锄“造”路,汗流满面,内心却十分充盈、满足;在经过险峻的大凉山时,眼见着轮胎几寸外就是悬崖,我们亦面无惧色……
    长征中,经常自问的一个问题是:这样难得的采访经历,将会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的一个共识是,红军奇迹般的成功远征虽然距离现实渐行渐远,但蕴涵其中的坚韧、自信、乐观、大无畏的精神依然是今天必须传承的,是支持我们前行的重要动力。让我们用台州日报记者洪和胜同志的《长征日记》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他的日记代表了接力长征采访队员的共同心声:
    从瑞金到吴起,在接力长征过程中,我不怕征程劳累,克服了许多困难,用手中的笔,努力及时、真实地再现红军走过的长征里程,展现革命老区在经过改革开放沐浴后呈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经过这次接力长征,我切身体会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千百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有人问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简短的一句话:接力长征相当艰辛,刻骨铭心,但非常值得。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h&465|1&sz95&首页&ref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