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5年7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值班总编手记    
权当“换肩”
——关于值班总编的断想
吴海鸥2005-7-1

  本周(或者本月),你是本报值班总编(编委)。就这样,你已处在报纸出版的最重要的位置之一:你必须对自己的报纸负起责任。
    你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无论燥热难耐或手脚冰凉,万籁俱寂之时,你面对一张张大样(清样),意识上不会有任何放松,一定会进入严肃、冷静和紧张的工作状态,直至次日报纸的全部大样(清样)审读完毕,传到印务中心……
    长吁一口气吗?会。但那只是暂且将重担换个肩后的短时轻松而已。我老家义乌人将“挑担不歇脚”准确地称之为“换肩”,即把重担从左肩换到右肩或反之,又叫“调肩头”。有过10年的农民经历,我很能体会其中的味儿。——写下此“断想”,也权当“换肩”。
  一
    冷静而果断,是一名值班总编最应具备的品质。
    当面对一个个重大的新闻事件而又真切地掂量出其新闻价值时,你会与众多编辑一样热血沸腾,但你绝不可让其“烧”了果断与冷静。这源于你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同时也源于你对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忠诚和对广大读者的高度负责。
    2001年9月11日晚10时左右,一位朋友从宾馆打来电话,急促地说“有飞机撞到纽约的大楼了!”“还有飞机撞向五角大楼了!”我反应过来后问其何来的消息,回答是“凤凰卫视”。
    当时我还兼任信息参考报总编辑。因安排印刷时间的缘故,这张金华日报的子报一般被要求晚上11时左右清样。当时,全部大样已差不多改毕了。我打开电视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个个镜头扑面而来!记得第一感觉就是,国际上整个格局都会因此而有很大的改变,而不论是谁在太岁头上动了土。
    几分钟后,我要求一版停下来等换稿;又过了几分钟,我又要求换下第八版(这两个版是彩色的);接着又要求撤换二版的全部稿子。同时,与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联系,告知我们的想法:用足新华社的图片稿和文字稿,重点报道好这个新闻大事件……
    说不尽的紧张。经过全体夜编人员的努力,本报以最快速度清样。第二天,较充分而又客观地报道美国“9·11”事件的报纸,还是基本按时出版了,赢得了读者的首肯。
    记得当天回家后,一点睡意都没有,接连看央视凌晨2时、3时、4时的正点新闻,但依然没有什么“正点”的相关内容。当时痛感有关新闻单位的迟缓与麻木,直到现在想起来仍非常清晰。我忖度,央视随后“新闻频道”的产生,兴许是“受了刺激”的一个结果吧。
    还有不少类似令人心潮起伏的工作经历。每天,永远早于多数人了解到新鲜的事,是值班总编工作吸引人的最大魅力所在。
  二
    很多时候,你得直面许多舆论监督稿件。你知道,对于这样的稿件,记者、编辑已经再三核实,但你仍会加倍提起精神,一遍遍地审看,从事实叙述到语法修辞,再到标点符号(有时,标点符号所蕴含的语气差别,所产生的效果就会不一样),一个都不拉下。
    然而,当你突然在本报要闻版上看到记者采写的批评自己亲人的稿子时,该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就遇上过这样的事。
    一天晚上,一位记者采写的反映义乌某村村民因修路账目不清而意见纷纷的稿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稿子主要批评的是村委会及其负责人,但也批评了村支书的监督不力等。而这位村支书的父亲,与我父亲是抗战时的战友,两人于中年时均遭受了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而在我成长的那段长长的艰难日子里,两户“通家友好”的交往,曾给我的少年时期带来莫大的慰藉。说我与他“情同手足”,一点也不为过。怎么办?结果如你料想,照发。接下来,则是满满一缸的烟蒂和睁眼至东方即白。
    次日中午,我的两位老哥先后来了电话,一位说“你这个总编白当了”;另一位则说起当年我们两家的友情,听得我连撞墙的心都有。我的那位支书兄弟也来电话讲了他的委屈(后来证实确实有)……我没有半丝辩解,只是再三说“下次回义乌,一定到你家喝酒!”
    唉,说什么好啊!值班总编(编委)也是凡人,有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是,既然你处在了这个岗位,难道你不应想到记者采写批评稿的不易?不应想到采编人员也会遇上同样的问题,你不应与他们荣辱与共?应该想到的。而你更应想到的是党报人的责任!
    这绝非显摆什么。至今我仍这样认为。
  三
    夜班上多了、上久了,休息时差的反复颠倒而导致不良嗜好的养成,对很多人而言,很难避免。长年吃夜宵以填胃,吸烟喝茶以提神,你看吧,才到中年或未到中年,值班总编们,或虚胖,或精瘦,或白发丛生,或过早谢顶,令人心酸。还有那体检时查出的一身毛病——自然,有这些症状附身的,还有夜班编辑和部主任们。
    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有关领导单位如省记协,能否以夜编工作的年限为期,譬如10年、20年、30年、40年,为他们设立一个安慰奖呢?

    从编辑、记者、夜班编辑干起,从事新闻工作已经好多年了,听到的座右铭或者警语很多很多。最让自己入耳入脑、铭刻于心的有两句:一句是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另一句,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江苏盐城开会时听当时的新民晚报丁法章总编说的,做新闻工作,“应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它们毫无二致地点明了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道出了所有值班总编们所面对的重担。
    我较关注央视国际频道每周一次的《与总编面对面》栏目:主持人与两家媒体的负责人坐在一起,纵论天下重大新闻。我常听他们的所叙所论,悟自身的所缺所短。短短的时间里,这些著名媒体领军人物新闻创新的意识和精辟、睿智的分析,会给自己不小的启迪。
    我很欣赏一条有关北京协和医院(全世界保存病人档案最多、最完整的医院)的新闻:上个月,几位于1921年出生的老人,在这家医院激动地看到了他们出生时的病历!
    我更敬佩中国新闻界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捐躯的第一人——烈士邵飘萍。他那“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鼓舞了多少后来人……
    创新、严谨和勇气,把这几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似是值班总编(编委)们永远的命题。也许,在这个命题面前,不到退休,你我将永远只能“换肩”,而不可能停下挑担的脚步。
     (作者:金华日报社副总编辑)

 

 

 
 
 
dll?Launch&465|1&sz95&首页&ref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