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5年7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县市区域报论坛·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头脑清醒,准确把握,妥善引导
——谈如何报道突发事件与敏感事件
2005-7-1

    编者按:5月31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举办了县(市)报“如何报道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研讨会”,9家加盟浙报集团的县(市)报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各报总结了各自在新闻实践中的得失,并就如何保持清醒头脑、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建立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把握报道的尺度与分寸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本刊选编其中的两篇文章,供同行交流。

  在当前信息发达、传播渠道较多的条件下,做好突发事件与敏感事件报道,是体现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地方报纸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积极稳妥,做好突发事件与敏感事件的报道工作
    1、坚持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地方报纸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面对突发事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从大局出发,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报道原则。但是,在关键时刻,保持缄默不等于就一定是维护稳定,相反有时还会引发谣言四起等负面影响。所以,应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尤其要注意舆论导向。要认真研究群众的口头舆论和网上舆情。如果对群众的传言、议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等于患上了一种“政治麻痹症”和“新闻麻痹症”。对突发事件、敏感事件,主流媒体要及时加以反映和引导,牢牢把握“事件走势”和“民众舆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将如何引导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概括为六句话:公布事实即引导;辨明是非即引导;指出利害即引导;讲清大局即引导;善于沟通即引导;揭示趋势即引导。
    2004年5月18日早晨6时许,因无证驾驶和拒绝、妨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被拘留人员金邦光在市拘留所突然死亡,村民议论纷纷,家属情绪激动。报不报,怎么报?经过认真分析后,我们决定作客观报道。总编缉亲自打电话给市领导,说明报道的重要性。后该报道在一版推出,不仅客观地报道了事情经过,而且表明了政府鲜明的态度,从而澄清了部分村民的模糊认识。正确的舆论引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密切关注舆情变化,全面营造和谐氛围。舆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舆情能不能把握得准,把握得好,加强舆情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哪些该报,哪些不该报,哪些现在报,哪些现在不报,都要及时分析,准确判断,做到内情、外情、上情、下情、社情、民情心中有数,“报道角度”、“报道热度”、“报道力度”适时、适度、适量。事件的性质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也不同。从瑞安日报来看,我们既注重了本报稿件对全国的影响,又严格把住摘引文章对瑞安的影响。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突出新闻性与稳定上,我们减少了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报道。比如,去年在嘉禾拆迁事件沸沸扬扬时,本报一位记者写了几篇相关的言论文章,有些句子写得比较过,刊发后可能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分管领导就把这组稿子撤掉了。去年6月,本报有一篇文章在表述“全球灾难性事例”时,将“停电”列入其中,领导在签稿时也将其拿掉了。
    3、要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适时满足受众知情权。信息接受有“先入为主”的现象,“版本”一多,受众就很难了解真相。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们要善于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不让流言混淆视听、扰乱民心。越是众说纷纭,越是不明真相,就越需要开通大道,堵住小道,正确引导。对突发事件,需要适时、适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对于防止社会舆论走偏意义重大。今年,瑞安“三限三禁”划龙舟的决定依然比较敏感,我们对此备加关注,跟踪报道,把更多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群众。从市政府出台的“三限三禁”规定,到各地出现的违规现象;从5月17日两名青年划龙舟落水身亡事件,到各地采取的安全文明举措,在为受众提供丰富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做到聚焦热点、分析热点、关注热点、引导热点。
    4、讲究报道方式和方法,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突发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也往往成为新闻报道的难点。能不能把宣传效果最大化,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关键要看方法是否恰当。在方式方法上,对新闻记者而言,首先要有参与报道的激情、热情,不能漠然视之。要打破“这个报不出来,那个报不出来”的思维定式,力求及时主动,突出时效性、新闻性。对地方报纸而言,要形成突发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从大局出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确立正确的报道立场,采取适合的报道方式,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去年6月8日,我们在一版刊发了记者采写的消息《赵宅村民欲“炒”村官“鱿鱼”》。文章刊出后,该村10余位村民向本报反映了该村欲罢免村官的具体情况,其中涉及到家族、宗派和利益之争,情况比较复杂。文中涉及到当时任上村官的一些错误做法及其存在的经济问题,尽管作者写得较为客观,但还是引起该村官及其支持者的不满。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协调解决,并核准了事实。经过积极稳妥的处置,排除了险情。现在,该村官已被村民依法罢免。事后,我们进行了认真总结:报道不该细的过细了,不该早报的早报了,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在报道突发事件与敏感事件时,应做到该热的热,该稳的稳,该冷的冷,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未雨绸缪,建立突发事件与敏感事件报道机制
    1、提高报道效果,观念要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新闻观念和报道方式,不遮掩不观望,重视和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有权威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发布,有问题要及时与公众沟通,该辟谣的就辟谣,该预警的就预警,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2、提高报道效果,报道要及时主动。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来得突然,传得也快,宣传工作有时就是救火,越及时越主动。有些重大消息哪怕迟发布一天,社会影响及其效果就大不一样。所以,地方报纸要耳目灵活,反应迅速,及时关注。
    3、提高报道效果,建立应急机制。面对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一个理性和成熟的报社应处变不惊,从容面对。必要时,报社应打破原有的工作流程限制,部门之间、采编人员之间实行有序合作,按照统一的目标有机运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事前则应从领导机制、人员配备、策划预案、技术支持等方面,制定好相关预案。
    4、提高报道效果,配合政府共同推进。“快”,是保证新闻时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推进。我们的媒体是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权威阵地,是沟通千家万户的桥梁。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向群众公开,这不仅事关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事关传媒的可信度,也关系到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事实证明,政府信息发布越早、越多,就越能掌握主动、控制舆论的走向。
    三、审时度势,正确认识突发事件与敏感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
    突发事件、敏感事件报道,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在分寸、尺度上不好把握。从实践看,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快速反应与准确判断难把握。在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时效竞争是第一要素。这就要求在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发生后,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不使新闻成为“明日黄花”。但是,抢时效有时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对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的性质、影响把握不准;对报道的时机、口径、范围、规模把握不准,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2、全面报道与有取有舍难把握。对突发事件与敏感事件的报道,媒体应力求真实、全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报道的事无巨细,不计负面影响。有时全面报道突发事件原貌,会带来难以预料和把握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事态的走向。
    3、多与少、早与晚、冷与热难把握。报什么,不报什么;多报什么,少报什么;先报什么,后报什么;哪些问题急,哪些问题缓;哪些问题冷,哪些问题热,不好把握。
    4、客观真实与以人为本难把握。因突发事件的破坏性,使其真相呈现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新闻事件。因此,人文关怀、尊重生命,在灾难报道中尤显重要,媒体不能为了追求客观效果,而忽视事件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作者单位:瑞安日报社)

 

 
 
 
nch&465|1&sz95&首页&ref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