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5年7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传媒视点    
从西溪生态游报道看互动式报道的操作
骆剑伟2005-7-1

  提倡报纸与读者互动,做好报纸与读者互动,已是深入许多办报人心中的理念。这是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是报纸确立读者主体地位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也是报纸增强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党的办报传统,所谓“开门办报”,就包含了与读者——群众的互动内容。从最初的读者来信、征文、读者调查,到现在几乎每个报社都开通的热线、邮箱、读者报料,以及一些话题讨论,都是办报互动实践的结果。本文所说的“互动”,是特指围绕中心工作、主题事件而展开的,让读者参与整个报道过程的户外活动报道。这也是互动式报道中策划难度很大、读编交流充分、一旦成功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强的操作模式。
    2005年4月28日,杭州《都市快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消息,邀请百位客人5月1日自带干粮游西溪,就此拉开了一组互动式报道——“五一”西溪生态游的序幕。
设计选题是互动式报道成功的前提
    互动式报道成功的首要因素,是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指向,置选题于注意力之中,选择最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主题。
    西溪综合保护工程是杭州市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是杭州从此进入“双西时代”(西湖、西溪)战略布署的开端,一段时间里成为杭城各大媒体以至境外媒体的一个报道热点。作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在媒体中频繁亮相,各种美文、靓照吊足了市民的胃口,心向往之,恨不能一睹为快。因此,让读者参与到报道中来,不但以游客的身份见证“五一”开园的历史性时刻,而且以传播者的身份把他们的游园感受通过报纸告诉更多的读者,互动式报道成为选择的可能。
    对于编辑部来说,选择互动式报道满足了差异性的要求。前期宣传中,消息、通讯、图片等各类报道手段,都已经派上用场。如果在“五一”黄金周湿地公园开园之际,再进行简单的重复,就很难体现此时的报道特色。
    设计内容是互动式报道成功的灵魂
    从报道意图的实现上来说,互动式报道有很强的可策划和可操作性,每个环节都可以突出针对性,因此有更好的承载量。但是,在互动式报道的内容设计上,如果胸中没有全局,不能突出特色,完整表达意图,就有可能事倍功半。
    “五一”西溪生态游互动式报道,第一天的消息集中了互动的要素,为今后稿子的层层进展作好了铺垫。
    “活动特别欢迎喜爱探领新鲜的驴友、摄影绘画爱好者、各类设计师、大自然生态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环保人士、乐器演奏者和学生参加。活动还特别为杭州市困难家庭预留部分名额。”
    ——人是报道中最灵动的因素,他们的“临场发挥”直接影响到整组报道的精彩程度,因此邀请参与人员成为最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特别欢迎”一词的使用,既圈住了重点人群,又不排斥普通人群,阅读者心理上也完全能接受。否则,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尽管百人群体可以认为是足够大),就很难捕捉你所需要的素材,也就谈不上进行成功的报道。这种“限制”使目标人群更有针对性,为后续的一系列活动和采访埋下了伏笔。根据经验,如果不作这一规范,“零门槛”邀请市民参加报社组织的免费活动,退休人员肯定是最多的。而面对同一社会背景的人群,采访时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也就达不到组织报道的意图。现在邀请的重点对象,很符合环保生态的主题,有利于人群活动中气氛的活跃(如艺术爱好者),他们的作品(摄影绘画)到后期甚至可以成为调度版面的因素;邀请学生参加,也满足了他们过长假的需求,非常人性化;为困难家庭预留名额,则体现出报社的良好形象,让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此次西溪生态游活动,不纯粹邀请本地读者游玩,而是希望你能推荐你的外地或国外朋友、亲戚、客户参加,由你带着他们一起游览西溪,带着探求的心境,踏着环保的脚步,轻轻走进西溪,细细体会她的魅力。相信在此次游走旅程中,他们会惊叹湿地的美、杭州的美,而你也能体味到作为杭州人的自豪。”
    ——“不纯粹邀请本地读者游玩”的用语,事实上给人群和行动又作出了一次巧妙的限定。让杭州人以好客主人的姿态出现,不但符合市委市政府当时提出的“把假日西溪让给外地游客”的倡议,也符合杭州大气开放的城市形象;活动中,来自卢森堡的外国朋友和上海、苏州、河南、四川等外地游客的加入,确实也给这次生态游增添了生气和活力,把西溪开园游放到更为广阔的人际交流乃至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中。
    “为了增添野趣,更符合生态湿地的理念,本次活动不在服务区吃快餐,而是建议大家带上家常特色菜,让新朋友、老朋友一起尝尝。到时,我们评一评,谁带的食物最符合西溪野餐的意境、最受大家欢迎。不过,这个小细节并不止是比拼厨艺那么简单。想象一下,在极富特色的湿地内,找一处离岸不远的地方,远眺着芦苇,近临着柿树,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友情,弹起吉他,品尝美食,是联络感情、认识新朋友的多好机会”。
    ——生态和谐的活动主题尽在其中。“生态游”不但符合西溪湿地自然而充满野趣的公园定位,也将当天的游览从一次很可能落入常规的首日游提升到体验环保理念的高度。但这样还不够。通过前期的实地采访和专家访谈,当时编辑部确信,大家通过游园一定会对西溪湿地公园表示肯定,但我们不能为玩而玩,为园而园,要让大家在这个人们孜孜以求的自然环境中,歌唱、交流,成为朋友。从活动的场面上来说,因为有自带家常菜、事先准备文艺节目等预告,现场非常热闹,大家联系的纽带也很多,后期表现时着笔点更多。这些事先设计的细节水到渠成,成为报道的亮点,同时还带出了一些事先大家都不曾设想到的精彩。比如,有市民自发制作签名本,让每个游客写上自己的感受。这与编辑部的意图相得益彰,最后也成为报道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把握节奏将互动式报道层层推进
    读者对一个好报道的关注是持续的,报道者必须熟悉这个规律,保持节奏,层层推进,不断吸引读者互动。
    西溪生态游这组报道从4月28日《本报邀请百位客人5月1日自带干粮游西溪》的报道为起点正式启动,当天开通热线电话接受报名。4月29日、30日以当时的专家论坛为依托,以《生态西溪引来全国湿地专家》和《西溪湿地让国内外专家心醉》两个整版的篇幅继续写实西溪,继续调动市民对5月1日开园首日生态游的期待。4月30日,也就是活动前一天晚上,记者分头与报名者电话联系,确定他们次日是否能按时参加活动,更重要的是了解他们为活动所做的准备,为第二天的采访事先摸底。5月1日活动当天,见报的有关西溪湿地的整版内容紧扣生态游活动,包括反映报名情况的《西溪唤起了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和记录大家准备情况的《亲手做美食 垃圾全带走  百位游客期待西溪生态游》等。尽管当天参加活动的市民一早出门可能还来不及看报纸,但更多没有参加活动的市民通过这些报道,再次提升了对生态游活动的关注。
    记者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兼顾双重身份,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导游,更是观察者、采访者。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游园、野餐、表演,环环相扣;景色、笑声、友谊,情景交融。当天的活动一举成功,互动式报道实践的活动部分达到了高潮。
随机应变是互动式报道的亮点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组互动式报道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采编人员不但体现出了“多谋”,而且做到了“善断”——勇于打破常规,紧扣进程,作出出人意料的版面安排。
    活动结束时,组织者向几位参与者约稿,请他们写点类似游记的东西,为丰富版面作准备。这个举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读者黄慧群写来洋洋洒洒2000多字的游记,条理清晰,情真意切,十分到位。
    “这是一位普通市民对西溪发自肺腑的感受,对生态游观念的深深认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记录。西溪综合保护工程深得民心,有口皆碑,编辑部临时决定,今天的版面让给市民,让老百姓的心里话与全城市民应和共鸣。”这段当天版面上的编前语——把版面让给市民,充分反映了编辑部的意图。“五一”当天,快报派出5位记者全程跟踪生态游,但编辑部推掉了他们的稿子,只在一版发了记者“合写”的不足500字的消息,但不惜拿出两个整版的版面,刊发了黄慧群的游记和其他来自读者的内容。这种超常规的安排,成为互动式报道的神来之笔。
    这一版面安排大大强化了普通市民对报社的认同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快报是市民自己的报纸。
心系读者是互动式报道成功的保证
    互动式报道是读者与媒体间“情感接近”的需要,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互动报道在满足读者传统阅读的同时,还带给大家参与的快乐,从而把新闻所能提供给人们的报偿(价值)扩大。互动带来的贴近性、亲和力,使报社成为读者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使报社与读者间的关系,真正成为最佳状态的朋友关系。在西溪生态游活动现场,一位大姐就说,她还参加过快报组织的订报体检、互换花苗、儿子考大学填报志愿咨询等活动,读报感情越来越深。
    实践表明,互动式报道是实践“三贴近“的有效形式。心系读者,以人为本,以“心贴近”实践“三贴近”,成为报道成功的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都市快报)

 
 
 
l?Launch&465|1&sz95&首页&ref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