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5年7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业务研究    
独家新闻三诀:坚韧性、判断力、观察力
李文2005-7-1

  “独家新闻”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作为一名记者,自然是把获取独家信息、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新闻,首先或独家发布有影响的新闻为追求目标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绝不放弃的坚韧性是记者获得独家新闻必备的基本素质
    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记者并不受采访对象的欢迎。如何才能让采访对象接受你,并与你合作,甚至设法帮助你获取你所需的信息,靠的就是记者自身绝不放弃的坚韧性。2002年西博会上有场名叫“东方丝国”的时装秀。时装秀的导演、服装总设计师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担任。当时,新闻部要求我在演出的当晚播出一个别家新闻单位没有的片长三十分钟的特别节目(而且要不花一分钱)。能否做好这档节目,就取决于我能否采访到吴海燕并得到她的支持和帮助。当时吴老师的工作非常紧张,概不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更何况我和她一点也不熟悉,起初的约会被吴老师婉言谢绝了。怎么办?我暗暗拿定主意:绝不能放弃。我和摄像“死皮赖脸”地跟着她,在不妨碍她工作的前提下,时不时采访一些花絮,在她稍微歇口气的时候问上两句,慢慢地我能和她混个眼熟了。吴老师也渐渐注意到有两个电视台的记者在不懈努力地为这台节目作拍摄和报道,对我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与此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去做她的“助手”。那几天晚上,一下班我就去她的工作室或彩排现场,在她身边,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吴老师被我的真诚所感动,不知不觉中,我不但跟她混熟了,而且还了解了这场节目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花絮。根据几天的“瞎聊”,我对三十分钟的节目有了初步的构思。那时,吴老师也完全放下了大名人的架子,并开始为我的节目出谋划策。在演出前一天最忙的时候,我们有三组记者分别对她进行采访,她不仅非常支持,还尽量抽出时间来配合我们。她说,“我被你们的工作精神感动了,你们让我干啥都行!”这次演出非常成功,我们的新闻也做得非常成功。我们在演出后两个小时就播出了一个长达三十分钟的非事件性独家新闻——特别报道,无论可看性还是深度都相当不错。这以后吴老师把我当成了好朋友。通过这次采访,我更坚定了遇到困难绝不放弃的信念,这种信念常常激励我不断去挖掘和采访有独特主题和独特角度的独家新闻。
    二、准确的判断力是记者获得独家新闻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2003年的香港女装周新闻发布会上,我有幸成为采访特首董建华的三名记者之一。很多人认为这靠的是运气,其实不然,这是我事先对董建华背景作了一定了解,并经过现场“察言观色”,进行准确判断,抓住机会果断出击的结果。当时在场的有凤凰卫视、TVBS、CNN、中央电视台等全球各大媒体的记者,若是站着“干”等,轮上几圈都轮不到我。当时,我们这个小小的市级台是混进去的,连一张正式采访证都没有。我求凤凰卫视蹲点的大哥帮忙抢占了一个有利的位置。正式采访开始时,我就非常注意观察董先生和我周围的情况。在主持人讲完话后,董建华先生亲自点几家媒体提问,第一家是他非常熟悉的凤凰卫视记者,他们全部用粤语对话。第二家是CNN的记者,他们全部用英语对话。还有最后一到两个机会了,我的直觉以及我对董先生的观察告诉我,下一个董先生要对话的肯定是讲普通话的记者,因为这是一个国际盛会,内地也有不少企业参与。但是,怎样才能引起董先生对我的注意和“钦点”呢?我想起董先生的祖籍是浙江舟山,或许浙江话或者是浙江人会引起他的关注。CNN的记者刚提问完毕,我就抢先说道:“董先生,我是来自浙江的记者,浙江人特别关注与香港的合作”。我身材比较高,说话声音也特别响,显然董先生已经注意到我(我的判断正确),只见他对旁边的人说,下一个接受来自大陆记者的采访,就这位来自浙江的。于是,我提出了两个浙江与香港合作的问题,董先生对我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并要求工作人员对于杭州企业给予关注。新闻发布会后,主办方给予了我们采访方面的特别照顾。准确的判断力,使我成为香港女装周新闻发布会上大陆独一无二与董先生对话的记者,这也算是“独家新闻”吧!
    三、敏锐的观察力是记者获得独家新闻必须具备的另一项重要能力
    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社会,作为记者,要从庞大的信息集群中发掘出独家新闻,就必须具有“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能力。很多独家新闻并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近年来因为用电紧张,电力局也就成为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一次为做一个日常报道,我去电力局采访,到那里后我听说管电力的副市长正在电力局召开一个重要会议。凭着记者的直觉,我猜想这几天可能会有一些政策出台。我问清了开会的地点,决定到那里去转悠一番。我以等某部门的一个领导为由,在市长开会的会议室门口站了一会儿。这时,会议室里不断传来各种声音,原来他们正在讨论夏季“有序用电D级方案”,这使我想到该方案可能马上要出台。但新闻毕竟不可以“道听途说”。随后,我向自己熟悉的部门“三电办”进行了解,我是以已经知道一些眉目的身份去的。“三电办”主任看我已经知道了大致的方向,也就告诉我了一些细节情况。当天,我们的新闻中就出现了一条完全独家、并具有权威性的“爆炸”性电力新闻,惹得不少报纸媒体都来要稿子。对于这条新闻,可能有人会觉得我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但我认为,在现代新闻竞争中,适当使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若我们能在采访过程中多个心眼,很多有独特视角或独家报道的新闻就会冒出来,获得独家新闻的机率也就会大得多。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

 
 
 
&首页&ref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