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5年7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电视专题研讨·民生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误区
董宁2005-7-1

  反映社情民意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目前深受观众欢迎。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民生新闻”类栏目极易走入几个误区,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栏目节目质量下降,使受众、政府都不满意。
    一、“角色”误区
    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受众把“民生新闻”类栏目的角色给置换了,“赋予”了它政府职能部门角色的含义。甚至有些时候,受众把这类栏目当作了能治百病的万能药,以为只要上了新闻或者记者来采访,事情就能立马得到解决。笔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受众常常把事情直接向新闻媒体求助、反映,而把相关部门搁到了一边。长此以往,“民生新闻”将陷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二是栏目记者本身的角色误区。有的记者自以为是民众的“代言人”,对相关部门指手画脚。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充当起了“卖批评新闻”的角色。这需要媒体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
    二、栏目误区
    误区一:和老百姓有关系的都可以做新闻。
    因为开设了民情热线,观众就会把身边碰到的事来电反映,如果栏目把关人没有把好关,“百姓新闻”就可能流于日常的琐碎小事件中。其实,做“百姓新闻”也得讲究新闻性,在大量的市民来电中选择那些有代表性、有意义、有趣味、有针对性的事件予以报道,避免节目琐碎化,流水化。
    误区二:老百姓爱看的都可以做新闻。
    贴近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但是,不能为了贴近而刻意迎合观众,不能为了贴近而去盲目媚俗,否则报道就会出现偏差,误导观众。如城市里发生了凶杀案,记者能把凶杀场面都拍下来、把警方掌握的资料都说出来吗?如今,“民生新闻”栏目的新闻题材正在多样化,这就更需要栏目编辑确立责任意识,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良好情操,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三、内容误区
    误区一:节目越做越“浅”。新闻本身要做到浅显、易懂,特别是电视新闻,遣词造句更应该通俗,让受众容易接受。但新闻表达上的“浅显”绝不等同于新闻内容的肤浅,而“民生新闻”类栏目往往容易陷入内容肤浅的误区。
    一是采访选题的肤浅,如把目光仅仅单纯地停留在老百姓最日常的生活中,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采访百姓的生活琐事中。这样,在栏目中就经常可以见到哪里垃圾多了,哪里道路坏了,哪里水管漏了,哪里粪便溢了这类报道。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这类题材毕竟不是新闻应该重点关注的。“民生新闻”栏目在选题时,要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敏感的热点,又善于引导和帮助群众释疑解惑,搭建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桥梁。
    二是新闻内容的肤浅,把受众幼稚化。这主要是指“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单单就事报事,没有提供受众真正想知道的信息,没有挖掘事件中更深、更广的内容的问题。比如说冬天天气冷下来了,在“民生新闻”中就不能只报道天气冷了,还应报道天气还会不会继续冷,城市电力供应如何,菜场里菜价走势怎样,交通会不会受影响等百姓关心的内容。再比如房价涨了,老百姓关心的是房价还会不会继续涨,政府有哪些政策调控措施,房价上涨到底是啥原因,现在买房划不划得来,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也是可以从已有的信息中去发掘的。
    作为“民生新闻”类栏目,也要把新闻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使它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在节目中,同样要重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增加信息量。
    误区二:重报道,轻策划。新闻策划是立足于客观新闻这一前提,对报道活动进行的有前瞻性的、有巧妙创意和构思的设计。其目的在于最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只有成功的策划,才能作出成功的节目,从而提高栏目的品位。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要想在众多的新闻栏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同样需要出彩的重头稿,而这类稿件的出炉是离不开精心策划的。 
  (作者单位:舟山电视台)

 
 
 
5|1&sz95&首页&ref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