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专题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社会新闻的主流化思考和操作
2006-12-1

  ■都市快报编委会
   
    社会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际国内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等共同构成了都市类报纸丰富的新闻内容,深受广大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因为社会新闻广受关注,所以研究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时候,一张都市报的品位会取决于社会新闻的取舍和操作手法。虽然很多都市报都在往主流媒体方向努力,但由于在社会新闻价值观上的认识问题,其主流努力的功效常常受到影响。
    都市快报在近八年来的实践中,尝试社会新闻的改革实践,有一些体会。
    一、什么是主流化?
    2005年5月10日凌晨3:30左右,48岁的申屠幸福开着面包车,带着19岁的儿子申屠静峰去进货。车经杭州艮山东路麦德龙路口时,与对向一辆重型自卸车相撞,满载泥沙的自卸车侧翻,将申屠父子的面包车压扁。自卸车司机龙某、面包车上的申屠父子共三人全部死亡。当时,几乎杭城所有的媒体都对这起车祸作了报道。其中某报在一版刊登了车祸的照片,但稿件的信息却单一:哪里又发生了一起车祸,死了几个人。我们只用很小的篇幅刊登这起车祸的消息,却用一个整版刊登了与车祸相关的信息(见2005年5月12日第5版)。整版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卸车最易侧翻的两种情况”,第二部分是“交警眼中的自卸车:超载、加高、拼装”,第三部分是提醒广大私家车主“遇到自卸车敬而远之”。虽然也是写车祸,但跳出车祸写车祸,提供给读者的信息却丰富得多,实用有益得多。
    我们认为,这样的社会新闻才是读者需要的。这种社会新闻的操作方式,为报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报道领域。“社会新闻主流化运作”的要义是:每一则值得报道的社会新闻,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事件;媒体的责任不仅是提供读者谈资,还要将事件的本质呈现给读者,把事件与读者有关联的一面揭示出来,为读者提供参照和帮助。其目的是:报道要努力倡导现代观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为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做贡献。其标准是:确立公众立场,追求主流价值。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
    二、社会新闻主流化的认识
    有专家指出,眼下都市报有五大误区:一是把精英媒体等同于主流媒体;二是把减少社会新闻等同于提高报纸品位;三是把增加时政报道等同于增强报纸权威;四是把增设评论栏目等同于引导舆论;五是把“迈向主流媒体”等同于报纸发展的唯一道路。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我们暂时不作评价,但其中的第二条,即把减少社会新闻等同于提高报纸品位是一种认识误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即:一方面,除社会新闻外的其他新闻内容,也有审美品位、价值观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新闻也并不完全或者只能格调低下。
    如果解决了社会新闻的主流化问题,便不会走入这样的认识误区。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第一,社会新闻是个大概念,它应该是包罗万象地反映大千世界;第二,社会新闻完全能体现“主旋律”,有很多是“主流新闻”;第三,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令人关注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认识,才能让社会新闻在我们的观念上立起来。
    其次,社会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须是全面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最大限度地“立体化”,向人们提供现实生活的完整图景。同时绝不能有闻必录、不加选择。要立足“主旋律”,挖掘社会新闻的权威性;要关注民生民意民情,保持社会新闻的亲近性;要讲究品格健康,体现社会新闻的趣味性;要适度舆论监督,再现社会新闻的真实性。
    第三,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导向价值——提高对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水平,真实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流变化,弘扬主旋律;人文价值——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真诚、冷静、理性地实现对全社会的“人文关照”;实用价值——对群众的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进行直接的服务和指导;营销价值——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正确定位受众群,赋予社会新闻多样性、趣味性、贴近性等占领市场、吸引“眼球”的特质。
    三、社会新闻主流化的操作
    要实现社会新闻的主流化转型,首先要解决操作者的立场问题,也就是“非主流”的立场问题。所谓非主流立场,我们把它界定为一种非理性的、幼稚的、破坏性、不负责任的立场,因而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立场。具体而言,在判断一个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时,有些人常常只会从它的破坏程度这个层面上作判断。出车祸了?没死人,不是新闻;死了1个,小新闻;死了3个,还可以;死了10个,大新闻!这导致我们有的记者每天都在等待着这些非正常事件的发生。又比如,不少记者一腔热情,主持正义,希望做社会公正的代言人,却同时幼稚地概念化地先入为主,缺乏对是非的客观判断和对真相的全面还原。偏颇的、情绪化的报道让我们陷入困境,并严重影响报纸的公信力。主流的立场与非主流的立场恰恰相反,是一种理性、建设性的立场,同时也是一种成熟的、健康的立场。在主流立场的指引下,我们做新闻的出发点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吸引看客而胡乱炒作,而是在承担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种立场下,面对新闻事件,我们能够冷静、客观地审视新闻事实,既反映社会问题,又不激化社会矛盾,重在解决问题。因此,主流的立场是做好主流社会新闻的思想基础。一旦立场错误,纵有万般才华、千般技巧,也是枉然。
    主流与非主流的第二个界限就是视野,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认识问题的水平。说到底,就是新闻操作者的思想水平。当我们面对一个社会事件,不能够看清事件的本质,只能够看到事件的过程和表面现象,只能呈现表面的热闹,便会让人读后觉得浅薄无益。只有看清事件的本质,我们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立意,一件小事也能发掘出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找到了这种本质,也就找到了报道的最佳角度,从这个角度选择、取舍新闻素材,研究、制定采访方向,眼界开阔,思考深入,见解独到,才能够不人云亦云,写出高人一筹的新闻作品。
    当然,好的视野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人生的阅历,高超的思想水平是智慧的成果。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内功”。
    我们向来重视新闻操作的技巧,但仅有技巧是不够的。让社会新闻主流起来的要点,在于立场和视野。只有在正确的立场和视野主导下,充分运用我们所积累的新闻操作技巧,才能实现社会新闻主流化的目标。
    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而严格的操作标准:
    1、报道突发事件,要有建设性的视角。
    2003年11月2日,萧山一女工在大路上被摩托车飞贼抢劫,结果在追赶途中不幸跌落河中溺水而亡。对这起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负面报道”,通常的报道思路,一般是就事论事;稍微动点脑筋的,则会去了解这名女工的背景;而我们则从大多数读者关心的安全感的角度去观察这一事件。
    此前,85100000热线已经接到大量关于飞车抢夺等街面犯罪猖獗的举报,群众对此十分痛恨。而此事则是飞车抢夺引出的最令人震惊的不幸。我们以此为契机,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打击街面犯罪的报道:和警方联合有奖征集线索,鼓励市民举报街面犯罪;组建市民摩托车队夜巡,协助警方打击街面犯罪……一系列报道和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正如警方在经验介绍中所说,“提升了犯罪成本,打压了犯罪空间”。
    2、面对社会矛盾,沟通化解是媒体责任。
    2003年“非典”袭杭,“在水一方”被连夜隔离,当时有很多为隔离区提供的服务工作未能迅速跟上,被隔离群众意见很大,情绪波动。群众电话打85100000后,本报一名记者和被隔离的一户人家保持24小时的网上和电话联络,随时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先以内部情况报告的形式通报市委、市政府,然后以“互相扶持·共同渡过”为口号,推出了一组关于隔离区群众生活的报道,在市民中唤起互相扶持、共抗非典的精神力量,唤起大家对为作出牺牲的隔离区群众的搞好服务的强大责任感,隔离区群众也由此感到社会的关心。我们也为化解社会矛盾尽了自己的努力。
    3、热点话题不跟风热炒,而是寻找其中对读者普遍有意义的东西。
    2004年,明星牛振华酒后车祸身亡。这本来是一则娱乐圈的新闻,但我们认为在新道路交通法实施不久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个深刻的教训,对不关心娱乐新闻的读者也大有触动。我们由此刊发了关于醉酒驾车巨大危害的报道、关于不系安全带开车巨大危害的报道,并每天配发公益广告。这样就跳出事件,产生普遍的教益。
    4、报道要努力倡导现代观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比方说:
    (1)政府职能部门崭新的服务意识,值得大力弘扬的。2003年9月,余杭一对夫妻在自家小店门口发现两架纸飞机,写着“救命”两字,上面还画着对面楼房的一幅示意图。报警后,尽管不排除是有人恶作剧开玩笑,余杭警方仍然高度重视,出动大量警力,严密调查。我们由此展开报道,认为,虽然没有发现罪案,但警方这种高度负责的行为,无形中为一方百姓大大地增强了安全感。这一报道引起学术界关注。经济学家汪丁丁在《财经》杂志撰文,从政府服务的角度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
    (2)现代人缺乏的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大力推广的。2004年初,我们根据杭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的一则关于杭州人爬楼梯的小调查,在省内发起首届登楼大赛,引起很大反响。
    (3)符合国家当前政策,需要大力宣传的。鼓楼出现全国首个太阳能公交候车亭,我们配合当前节约资源的宣传报道需要,顺势推出一组“寻找浙江人的聪明脑袋”的报道,宣传我们浙江在节能方面产业化的好点子。
    5、要为建设健康向上的市民文化作贡献。
    比方说,我们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善意的批评。快报记者傅拥军做过一个图片报道:那天暴雨,杭州市区复兴路积水,一个人开着白色宝来车,将一位骑车大姐溅得全身透湿,自己扬长而去。那篇报道是以傅拥军个人名义发的一封公开信,题目叫做“我觉得你应该道歉”。报道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网上大讨论:在中国进入汽车文明的关口,如何文明驾车,如何尊重他人……
    而我们的批评又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我们模糊了车牌的后两位。
    此外,我们还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老市民或是新市民都爱这座城市。比如把很多和杭州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有点关系的报道整合到一个栏目下面,通过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谈到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明确的,操作标准也严格制定了,但最后落实到稿件、落实到版面上的时候,仍然常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一方面,固有的那些观念力量很强大,记者编辑观念的转变任重道远;另外一方面,社会新闻主流化运作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在报道手法上,写作手段上,更多地要求创新出新,一句话,比以前难得多。但方向明确了,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往那个方向努力。

 
 
 
&sz95&首页&ref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