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业务研究    
既当“发言人”也做“包打听”
——关于政策性新闻写作的一些想法
陈志农2006-12-1

  政府部门是重要的新闻源,政策性新闻又是政治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新闻必定在报纸版面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笔者供职的浙江日报为例,仅今年10月份,有关浙江省出台各种政策法规的相关新闻就有21条之多。
    政府出台一项政策,为了更好推广实施,需要新闻单位大力宣传。因此,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政策性新闻。同时,这些政策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读者也十分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写好政策性新闻,把政策宣传好、推广好,是新闻媒体的职责。
    写好政策性新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瞄准”目标,把读者最关心的政策向读者发布解释。一项政策的出台,牵涉到方方面面,内容很多。它既有全局性,又有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一部分人。新闻宣传的任务就是要把这项政策的最新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报道给读者,因此,一定要找准目标,抓住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来写。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率,从而达到宣传效果。如当前正在制订的《物权法》草案,内容很多,而各家新闻媒体报道最多的还是私人住宅70年后如何处置问题,因为这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自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这样不光没有必要,版面也不允许,而且喧宾夺主,削弱主要内容的宣传。
    其次,要做好政策的解读工作。有些政策,专业性较强,从表面上看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直接关系,但仔细研读,又有间接关系。这时候,记者就应该在报道中把和这些政策中与普通老百姓有关的那部分拎出来解读。比如关于能源方面的政策、防汛防旱方面的政策等。还有一些政策,它的出台,对老百姓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长久深远的。这时候,记者就应该做了望塔上的了望者,把今后将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清楚,自己不能分析的,要通过访问专家来分析,这才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第三,对政策出台背景、出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报道,同样十分重要。从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过程,可以看出政策是否科学,是否公平,读者应该有知情权。而且通过政策出台过程的报道,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领悟政策的内容,从而为政策的实施推广铺平道路。如新华社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通过对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制定经过的报道,让百姓更好地理解这一重大决策的重要性。既增强了中央决策的透明度,又满足了读者的欲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第一个层面最浅,只要先拿到政策文本,就能写报道。第二个层次就要深入一点,记者不光要了解政策文本,还要了解这一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政策出台后对今后发展的影响等。这样记者花的工夫就比较多,需要采访相关人员、专家学者等。第三个层次更深,需要直接采访政策的制定者,而且还要获得他们的配合。
    从《浙江日报》今年10月份的政策性报道来看,记者都较好地担当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能第一时间将有关政策法规出台的新闻发布,而且抓住重点来写,有的还预测了政策出台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如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浙江省《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若干意见》后写的报道《今后用水越多掏钱越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的新闻《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能圆安居梦》等。但在政策解读和背景新闻上,还比较欠缺。即使是质量较高的《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能圆安居梦》一文,我觉得还是有许多问题解释得不够具体。比如文中提到“各城市人民政府每年将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5%以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但没有说明这5%如何用,是用于建廉租房还是直接补贴给困难家庭?还有经济适用房,现在许多人对经济适用房的资格认定和分配过程争议颇多,这次新政策为何没有涉及 ,是政策中没有考虑到还是忘记写?
    我觉得要写好政策性报道,记者除了要学会做“新闻发言人”,还要学会做“包打听”,要多了解读者所思所想,带着他们的问题去采访,问他们想问的问题,写他们需要了解的东西。这其实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是否树立读者至上观念的问题。如果有心,就能写出读者爱看的政策性报道。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社)

 
 
 
(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