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采编心得    
采写新闻人物要看准看透
何成明2006-12-1

  十多年的记者工作,我写过不少新闻稿。这些新闻作品多数都成了明日黄花,但当年有关报道周晓光和陈有德事迹的文字,至今还留有余香。回顾发现并跟踪采写周晓光和陈有德的经过,除了觉得有意义之外,还有一些新闻采访方面的东西探讨价值。
    周晓光是义乌一位私营企业主、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下半年,她在义乌建设大楼的907房间设立了“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同志联系室”,并聘请5位老同志作为她的顾问和参谋,帮她了解社情民意和开展调研,以便写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春节期间,周晓光又在义乌电视台做广告,向社会各界征集议案和建议的内容。
    2004年1月26日下午,我将这两件事组合在一起,写了一篇消息《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有新动作——打广告征求议案  聘专家开展调研》。此稿于1月27日在《金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第二天,杭州的一家报纸转载了此消息,随后新浪网也转载了此消息。接下来,全国众多的媒体或转载此消息,或派记者来义乌采访周晓光。周晓光成了新闻人物,907房间成了“记者之家”,全国各地的记者来了一批又一批。据联系室统计,自1月27日至2月22日,全国50多家媒体的上百名记者来907号房间采访(不包括电话采访)。在2月、3月这两个月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经济半小时》、《声音》和《半边天》等栏目相继来义乌采访周晓光和代表联系点,并制作播出了4个专题片和记录片。
    另一位新闻人物陈有德是义乌市总工会主席。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义乌市总工会为职工维权的做法作了充分肯定。2005年,浙江省和全国的社会化职工维权现场会相继在义乌召开。“职工维权,义乌模式”,义乌市总工会成了全国的典型。2006年,中宣部确定了全国重大宣传典型,陈有德是其中之一。4月19日,《金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由我采写的长篇通讯《职工群众的贴心人陈有德》,全国各地的媒体也相继报道了陈有德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优秀事迹。
    陈有德在义乌市总工会建立工会社会化维权机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0年10月刚开始时,阻力重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来到义乌市总工会,把“义乌市职工法律维权协会”的牌子给砸了。当时的陈有德窝着一肚子的火,职工法律维权工作举步维艰。2001年2月,我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义乌市总工会的这种做法很有新闻价值,于是作了深入采访,在2001年3月《金华日报》的《新闻透视》栏目中,刊登了整整一个版面的文章。文章不但写了义乌市总工会在职工维权上的创新之举,还报道了私营企业主、外来务工人员对这种创新之举的看法,链接了工会维权的相关的法律法规。随后的几年中,我时不时地到义乌市总工会采访,同陈有德作交谈,详细了解职工维权的进展情况,并不断有这方面的新闻在《金华日报》上刊登。
    写人物报道是难的。一是较难写得生动,容易标签化、脸谱化。二是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否则难以挖掘到感人的细节。三是有一定的风险。你今天说他是廉洁奉公的楷模,可能过不久,这个楷模却成了法制新闻中另一个主角——因涉嫌受贿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了。所以,写人物报道,眼睛一定要亮,看问题一定要准,要透,要细,要有个性。
    一要看准
    周晓光具有多种身份:企业家、行业协会的管理者、人大代表。作为企业家和行业协会的管理者,她在义乌甚至在浙江的商界有相当的知名度。这一点,我在采写周晓光这篇报道时,已经了解。尽管在企业管理方面周晓光也有不少创新,也有值得写的内容,但我觉得与她作为人大代表的设立联系点、聘请老同志当顾问、在电视台打广告征求议案内容等做法相比,其社会意义要小得多。那么,周晓光以人大代表做的这些工作到底值不值得报道,这是很值得记者考量的。
    作为人大代表的周晓光,她的做法到底好不好,成功不成功,不能由一时的媒体关注度作评定的依据,最终应由实践来检验。2003年,周晓光参加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她没有领衔向大会提交一件议案和建议。正因为她当了一回“哑巴”代表,会议结束后她就着手建立代表联系点,聘老同志为她调研,开通代表热线电话及在电视台打征求议案内容的广告,这四项工作一做,在2004年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她领衔向大会提交了15件议案,被采纳数为13件, 是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采纳议案数最多的几个代表之一。而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她领衔向大会提交了30件议案,被采纳数为28件,被采纳议案数为第二个多的代表。2006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她领衔向大会提交了35件议案,结果全部被大会采纳。她真正成了“议案大王”。三年的实践证明,周晓光设立代表联系点、开通热线、打广告征求议案的做法是有成绩的,是有生命力的。
    二是要看透
    陈有德,我因新闻采访而认识他,又因认识他而不断地从他所做的事情上挖出不少新闻。1993年,我到义乌市荷叶塘乡采访时认识了陈有德。那时他是乡长,他喜欢体育,荷叶塘的群众体育工作搞得不错,是省里的先进。从那以后,我和他就有了经常性的联系。到荷叶塘去采访,也能听到农民对陈有德的评价,说他这个人做事认真,待人和善,不摆架子。
    新闻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今天的新闻说某某人是个改革家、慈善家,过一段时间新闻说某某人因贪污受贿而被“双规”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媒体报道说某某人是富民书记,一心为公顾不了家。可这个报道对象所在的村里人说,此人顾不了家的确是事实,他之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在外面包了二奶,并生了小孩。一旦出现这样的事,尴尬的不仅仅是报道的主人公,还有记者和媒体了。这就是写人物报道的风险。排除风险、降低风险消极的做法是不写人物报道,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做法。积极的做法是记者要有洞察世事的眼光,认准采访对象是可靠的才去采访,才动笔写稿。
    在与陈有德十多年的接触中,我发觉陈有德所做的事是可靠的,他的为人是可靠的。因而,也就愿意和他交往,也敢于经常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新闻。实践证明,陈有德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三是要有原创性
    人物报道,最忌空泛和概念化。在报道全省性、全国性的先进人物时,还要尽量避免雷同性,做到有原创性。
    今年3月底4月初,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媒体到义乌采访陈有德。尔后,省委宣传部组织浙江的媒体到义乌采访陈有德。当时,义乌市总工会要我也随他们一同采访,我没有前去采访。因为,我想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反映陈有德的通讯。随众多新闻媒体集中采访,固然可以向同行学到不少采访技巧,但较难写出有独特个性的陈有德。
    避免雷同的法宝是什么?这个法宝就是原创性。只有深入采访,了解到其他媒体没有了解到的事例,或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来组织材料,才能把报道做得有个性,才会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被受众所关注,并留下记忆。
    为了写出与其他媒体不同的稿件,我利用自己原先掌握的线索,在陈有德工作过的苏溪镇、荷叶塘镇找村民、找陈有德的同事采访,向一些企业工会干部和外来务工人员采访,并到跟义乌市总工会联合维权的开化县总工会采访。连续半个月跑下来,我写了《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市场里建工会是个突破》等一组八篇宣传陈有德的通讯。这些通讯都做到以事例来说话,以细节来介绍事例。
    在报道陈有德的八篇通讯中,《苏溪中学师生共话陈有德》讲述的是陈有德回母校作报告时,苏溪中学师生回忆陈有德读书时的表现。《工会工作不分家》讲述的是陈有德如何帮助开化县总工会开展职工维权……这些报道,篇篇为独家报道,在读者中评价不错。
  (作者单位:金华日报社)

 
 
 
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 er="+escape(document.referrer)+"&cur="+escape(document.URL)+"&title="+escape(document.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