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业界论坛    
略论晚报教育新闻报道的公平追求
张谷风2010-9-1

  教育新闻报道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担当起追求教育公平、弘扬教育民主、推动教育进步的责任。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分数至上的评价不公、享受优质教育机会不公、教学资源配置不公等等。钱江晚报作为有影响力的城市主流媒体,一直以来坚持教育公平的理想,以此开发科教新闻的深度报道,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我们通过对教育不公现象的追踪、解剖与思考,在构建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宣传和推进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到实处。   

  追求公平,抨击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
    钱江晚报在教育新闻报道中追求公平原则,首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的弊端着手,在两方面展开发人深思的舆论聚焦。
    一是大力宣传推进素质教育,呼吁构建科学而全面的评价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应试教育越演越烈。钱江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作为反思应试教育积弊、推进素质教育的开篇。报道以一个小学老师对往届毕业生的成长追踪,提出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原来在班里成绩排名第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却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进而提出“并非只有前三名之类的优秀生才能成才(前三名后来也有不成才的),很多不起眼的学生一样有机会成才。”
    在报道中,“第十名”只是个约数,但直接触及的是在家长和老师眼里视为命根子的分数,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分分定终身、分分定命运”。由此,也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缓释许多学生与家长的成才焦虑。
    二是追溯分数杠杆带来的“人分三六九等”的不公现象的根源。
    评价体系单一带来的不公有多种表现,如学校分快慢班,快班频频吃小灶,慢班几近“放羊”;“差生”座位总在后排,老师偏爱尖子生;考上重高欢天喜地,考上职高垂头丧气;应该享有的童年快乐,被扼杀在题海和培训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一种社会集体焦虑所剥夺的公平。为此,钱江晚报推出“救救题海里的孩子”系列报道,进一步营造舆论,呼吁解放孩子的快乐个性与求知热情。
    同时,钱江晚报推出“直击职高生”、“关注班级里的后三分之一”等系列报道,聚焦学生中间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与真实内心,展示其自尊自强和成才通道;开辟“职高牛人榜”等系列报道,用生动感人的事实引导舆论,正确认识“孩子千人千面,成才之路也是千条万条”的生活哲理。  

    追求公平,聚焦高中和大学的教育不公
    其次,钱江晚报在教育新闻报道中追求公平原则,从关注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入手,聚焦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如关注“宏志生”享受公平受教育权的报道。从2001年起,浙江出现首个接纳贫困优秀生免费读高中的“宏志班”,近十年来,钱江晚报持续追踪报道这一类特殊学生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自强精神,大力弘扬全社会关爱“宏志生”的善举,连年举办“苦儿的财富报告”,以个体奋斗的经历鼓舞和激励更多层面的读者。
    虽然高校纷纷开设绿色通道保证贫困生有书读,但是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机会成本却是很大的坎,究竟能否开辟另一种绿色通道?由此,钱江晚报与浙江省教育厅联手,连续6年为大学的寒门优秀生搭建就业通道,每年刊登贫困优秀毕业生的简历名片,为其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同时在钱江晚报举办“科技新浙商”评选、”网络CEO峰会”等活动现场,主动向与会的企业家递送贫困优秀毕业生的求职简历。这一系列报道与活动,为创造新的教育公平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追求公平,着眼于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完善
    再则,钱江晚报在教育新闻报道中追求公平原则,从社会公共资源与信息的不对称着手,着眼于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健全与完善进行舆论监督。如力促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开透明,全程跟踪艺考生专业测试和录取全过程,追踪平行志愿与阳光高考的运作,与其他监督机关一起来强化教育公平的监督机制,构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城乡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严重影响公民平等享有改革成果的机会。如流动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之后现行户籍制带来的难题。钱江晚报在2000年初,以连续整版的规模,深入调查报道“新杭州人第二代的生存困境与求学现状”,凸显民工子弟求学难的问题。同时,准确把握舆情时机,大力倡导杭州上城区教育系统率先实行“外乡孩子同城待遇”的示范效应,为此后浙江全省推广“蒲公英计划”——让外乡孩子在浙江全面享受同城教育进行持续而扎实的舆论引导。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不仅表现在城乡校舍、机房、图书馆等教学硬件上,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的不公。优秀教师的大量缺失,是农村教育根本性的难题。2004年初,钱江晚报推出“保卫乡村教育”系列:讲述一个获国家金奖的西部支教志愿者的努力、困惑与无奈,记述一个贫困县唯一的特级教师在一拨又一拨“城市诱惑”中的无助的坚守,同时浓墨重彩地宣传报道“组织部长千里追‘特教’”等重视乡村教育的典型事例,并提出问题与思考:一方面是一个又一个的乡村教师个体出于道德力量的感召,以微薄的力量在保卫乡村教育;而另一方面城市却在像“黑洞”那样大量吸附乡村的优质师资,造成“培养一个挖走一个”,乡村教育由此更加积贫积弱,呼吁以制度保障乡村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在直面现实、引发思考的同时,钱江晚报也在深度关注与探索民间追求教育公平的建设性创举。比如,晚报利用自身的媒体优势,每月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名师下乡送教和农村教师进城培训的“田野大课堂”,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共建教育公平。阿里巴巴的马云对此非常支持,认为“帮助培养一个乡村老师,就是帮助培养一个老师背后的100个学生”,他还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捐款100万元。

    追求公平,掌握舆论监督的分寸
    连年来,钱江晚报在教育新闻报道中追求公平原则,不断主动出击,监督与抨击那些追逐不当利益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如对一个班主任在家带二十多个学生的暗访,针砭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泛滥现象;采写《一书成虎——谁是教辅书背后的利益推手》,追踪调查教辅书泛滥、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根源,敦促有关部门斩断利益黑手;通过“谁在贩卖美国民校”系列报道,以确凿翔实的证据材料,揭开留学市场的陷阱,促成有关部门打击黑中介与招生骗局。
    事实上,钱江晚报追求教育公平的舆论监督,还在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把握,避免由于媒体报道处理不当而造成新的不公。如杭州某区为其教改成果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是为弱智生摘“帽”。但是,钱江晚报记者以是否符合教育公平的准则来观照这一“新闻素材”,于是就发现所谓的为弱智生摘“帽”,不仅不是教育改革的成果,而是因为分数抹杀学生尊严的新的教育不公:本来,学校人为地把成绩差的学生列入随班就读的弱智生行列,即可不参加平均分的考核,以追逐统测评比的名次;而现在,正是因为这些差生成绩并不差,不光不拖平均分的后腿,还为学校争光,所以来了一个所谓的“摘帽”。原本如此的教育不公,教育部门竟浑然不觉地当作“好新闻”来发布——钱江晚报抓住核心事实,严肃地鞭笞了师德的缺失和个别教育主管部门的公平心的扭曲。
    教育公平的舆论监督要善于新闻素材的把度,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分寸。像《谁在贩卖美国名校》的系列报道,被批评对象是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有名的投资公司,其产业链很长,也有上市公司,但是钱江晚报记者就事论事,集中关注其在办学这一环的问题所在,同时保护其办学背景和真实校名,给其整改的机会,以促成妥善赔偿学生和善后处理。被批评方为此感谢舆论监督,还亲自到报社登门道谢,给其改正的余地,使其产业链没有因为这一环差错而引发“多米诺骨牌”的负面效应。
    教育公平的舆论监督,钱江晚报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由于生源质量不一、容易拉开教学质量的虚假距离,晚报坚持不报升学率。还有,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的过失造成无视生命的冲动,坚持不报学生自杀死亡案件,不为死亡找任何借口,不引发示范效应。   
    (作者:钱江晚报科教部副主任、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胡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