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110年11月1日,星期六(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采编札记    
巧用文物寻新闻
黄文2110-11-1

    从新闻的定义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它不是人为地去制造一件事,不然就违背了新闻的规律。但在市场经济法则下,企业为了有效地提高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时常去“制造”新闻,主动邀请媒体来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经过策划“雕琢”的新闻,其实也是新近发生的事,于那些看似自然发生的新闻所不同的是,企业把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后,新闻的“鲜”活度更“鲜”了。而且企业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巧妙地把企业品牌和产品,与社会新闻的主体揉在一起,成为新闻的有机统一体。
    今年3月21日,有全国第一晚报之称的新民晚报,在第7版文化新闻的头条,编辑以三分之一的版面,且加框处理的标题:《三千御林军——一床丝绵被。恒源祥博物馆收到一件离奇赠品揭出当年荒唐事》一文,突出报道了恒源祥的品牌以及丝绵被产品。此新闻一经刊出,《报刊文摘》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全文摘登。
    在新民晚报刊登这条新闻后,事隔10天的4月1日,恒源祥公司邀请新闻当事人,原故宫科技文保部副主任,我国著名文博专家,乾隆古丝绵被捐赠者曹静楼先生,以及原故宫常务副院长朱诚如先生来到恒源祥博物馆,向《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劳动报》、《世博特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与地方的主流媒体,发布了这条发生在故宫的全国性轰动新闻。据统计,在场的20家媒体不仅在当日和次日全刊登了这条新闻,中央电视台也在当日新闻联播中播出了这条新闻。事后,据恒源祥家纺公司统计,如果把这些新闻的效果,转化成广告量化计算,此条新闻至少为企业节约广告费100余万元,因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前的广告,7秒钟价格就是75万元,而其社会效应更是无法统计。
    有趣的是,这条新闻虽然发生在上海,但它的策划与酝酿却是在浙江。那天是3月14日,笔者与恒源祥艺术总监秦永福,新民晚报资深文化记者林明杰一行三人,驱车前往富阳的富春江畔采风,为创意唐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壶寻找灵感。
    在路上,笔者向林明杰说起了这么一件事:1973年是“文革”第7个年头,由于物资匮乏,故宫为改善600名员工的福利,虽然没钱但“因院制宜”,报请“院革委”批准,将故宫已保存了192年的2万件乾隆御林军盔甲,取出3000件,以每件5角的价格卖给每个职工5件,但必须在院内拆散,不能以文物的形式拿回家。曹静楼与妻子当时都在故宫工作,就咬咬牙,花5元钱买了10件,回家后翻成两条丝绵被,一直用至今天还相当完好。恒源祥是一家纺织企业,10年前就生产蚕丝绵,曹静楼把这两条乾隆45年(1781年)的“丝绵被”,捐赠给恒源祥博物馆收藏,让企业对丝绵被的质量有了230年的认识,这比保存在故宫更有意义,可以用活文物。林明杰听完笔者的这一故事,很有兴趣地说,你把资料传入我邮箱。谁知他竟“抢”发了这条新闻。
    其实,这个故事曹静楼早在5年前就对笔者讲过,他的本意是故宫有200多万件文物。说者无意,但听者已掂量出这是一条很有“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的社会新闻,关键是要找到“激活”这条旧新闻的由头,而且要巧妙地找到与它对应的产品,所以这就要“人为”制造企业的新闻,使企业的新闻与故宫“旧闻”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宣传效果最大化。在策划过程中,笔者想到了恒源祥的蚕丝被,而且1850年中国第一次参加英国世博会,得奖产品就是浙江湖州的蚕丝,当时离上海世博会还有30天,这就使37年前的“旧闻”有了翻新的由头,所以这则新闻一炮打响,有它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笔者认为在企业品牌宣传中,有许多历史尘封的“文物”,可以通过与眼下热点事件,巧妙结合企业的历史,为品牌作无偿的宣传,使企业的媒体宣传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企业也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新闻,与企业的品牌与产品有机结合,做到传播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上海青年报社)
  责任编辑:章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