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11年6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多棱聚焦    
十年后的中国都市报猜想
许财宝2011-6-1

    在工程学里有两个词:“稳态”和“转型”。现在这两个词被广泛借用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社科领域。猜想或者展望十年后的中国都市报还存不存在,若存在又会是什么样子,便想到了这两个词。
    笔者认为,第一,十年后,报纸还会存在。虽然数字媒体及其各种载体将以超乎我们目前所能想象的各种可能飞速地发展,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媒介演进会呈现出新、旧共生互补的规律和趋势,报纸不会被完全取代,都市报作为报纸的一个种类,当然也不会灭亡。这符合媒介生态的稳态特征,即为一种结构性、连续性的平衡。第二,十年后,都市报肯定和现在的面貌不一样,正如今天的都市报和十年前的面貌不一样同理。那么,这个过程,都市报处于一个转型的状态之中。转型,都市报必然受到三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转型、传播技术的变革、媒介市场与受众需求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产生合力,给都市报的转型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总体上确定了都市报转型的方向。本文提出都市报正在从市民报纸转型为公民报纸,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

  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与都市报的重新定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今后十年,这个转型是持续的、深入的,这是都市报发展转型的大背景。经过十年的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将有一个大的提升,应当可以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也就是说,人均GDP 达到3500美元左右。经济增长的过程,其实正是社会转型的过程。既有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也就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要调节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就需要转型。此外,我国的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一。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促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稳定和谐,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选择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战略意义上的发展目标,也是一项政策意义上的发展举措。都市报的发展,应当始终围绕我国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来确立自己的定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要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媒体有何作为?以下方面应该可以成为共识: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公共治理的和谐。尤其是公共治理的和谐,需要实现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实现政府的良治和社会的公平,媒体应在其中发挥沟通、促进和建设性作用。第二,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政府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当然,媒体有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发挥好导向作用,为社会建设的多元主体确立共同的社会价值体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第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推进社会自治,社会自治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创新性地提出,要“探索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建设公民社会就需要推进社会自治。在此过程中,社会自治需要公民的有序参与,需要组织载体,需要媒体的监视、引导、动员。总之,都市报应成为一张公民报纸,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公民参与社会自治和公共治理,让大多数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在这个意义上,都市报的定位应从诞生时的以社会新闻为主打,在经历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阶段之后,再发展为全方位引导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综合性媒体,发展为以人为本的、以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负责任的媒体。都市报也因此走出过去狭隘的市民文化局限,转而凸显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精神,发挥与党委机关报功能互补的舆论引导特色和优势。这将是今后十年都市报新的定位。

  传播技术的变革趋势与都市报的形态演进
    媒介形态的演进始终受到传播技术变革的驱动。计算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惊人,未来十年,传播技术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都市报的传播形态,也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都市报的办报理念。总体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全媒体的转型发展策略。都市报突破传统的介质、终端、渠道边界,最大化地集成信息流手段,通过不同载体的互动融合,实现传播覆盖面的最广、传播效率的最大、传播效果的最优。要针对媒体的移动化、分众化趋势,加强都市报的即时传播、精准传播、整合传播。也就是说,未来的都市报不是一次印刷、一次售卖的报纸,而是包括多种介质,面对多种终端,实行多向发布、多层发布、多次发布,是可组合、可定制的全媒体。比如,目前《宁波晚报》已通过报纸、宁波晚报网、iPad和手机报等发布,但还是一种大众传播的模式,在未来十年里,媒体融合传播的深化必然考验我们的创新能力。
    二是话语体系的创新策略。都市报要适应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变革,颠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吸引受众的参与和共享。这里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美国报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起了“公共新闻业”运动,当时的实践者主要是地方都市报,而非全国性大报。据调查,公共新闻业的理念对美国人的公共生活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公共新闻业的前提假设简单而富有争议:媒介的目的是促进和改善,而不是抱怨公共生活。如果不参与公共事务,公众不需要记者和新闻。强调的是新闻业保持对话的传统,把受众看作是公民和合作伙伴,新闻报道是为
了促进民主和更好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目前中国的网络空间已形成了新的舆论场,公民通过各种平台参与信息发布、意见发表、意愿投票、社区倾听、精神交往,在追求权利、利益、身份归属、价值实现等诸多层面进行组织化、半组织化的表达,都市报应推动有序、理性、公平、协商地开展,形成舆论合流,而不是忽视、对抗这样一个舆论空间。在今后的十年间,都市报要成为公民媒体,应推进话语体系的整合、创新,使都市报的议程设置与政府议程、公众议程的设置形成良性互动。

  媒介市场的深层变化与都市报的价值再造
    我国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并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这必将进一步激活未来十年的媒介市场,因为信息作为一种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媒介是信息流动的集中场域,媒介在信息生产、聚合、增值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未来十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集中加快的时期。以宁波为例,到2015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随着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的显著扩大,城市人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的规模会大幅度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有可能出现媒介市场的“爆米花”效应,虽然新兴媒体和其他传统媒体会来切分蛋糕,但给都市报的发展带来的市场空间会更加广阔。
    以上两个大的方面的变化,必将促进媒介市场的深层变化,媒介之间的竞争也必将加剧、升级。都市报的市场定位如何,决定了其参与竞争的方式和能力如何。基于这样的判断,《宁波晚报》提出了“二次创业”的行动纲领,其核心是针对读者需求的新变化,加快增强内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再造。价值再造的内涵,是充分为读者创造价值,并和读者共同塑造主流价值观,只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才能将读者价值转换为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宁波晚报》不仅要稳固和发展读者群,更要强化读者关系,增强读者之于《宁波晚报》的价值认同度、身份归属感、文化凝聚力。这也必然增强《宁波晚报》的品牌价值,凸显《宁波晚报》不可被其他媒体摹仿、平移的独特优势。事实上,任何一张“百年大报”,任何一份常青基业,都有其执着的、先进的、朴素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会有深远的影响力,才会有不断激发生命活力的DNA。如此说来,都市报要谋划的应该不止于“十年大计”,而是“百年大计”了。
    因此,《宁波晚报》提出了“办一张有温度的报纸”的价值目标,在最近的改版中,发出了“深入心灵现场”的心声。主要主张包括:站在读者共同体的立场上,以读者共同体的视角来进行新闻观照,以读者共同体的利益、权益、兴趣为价值判断的框架,特别凸显立足于宁波、立足于宁波精神、立足于公民意识,立足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形成宁波人共同的信息交换、精神交往、文化交流的空间。这正是从市民报纸向公民报纸转型的出发点和方向。
  (作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宁波晚报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