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在创新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从浙江实践看国企改革的方向
· 哲理漫画
· 我们需要一种永远的危机感
· 刘易斯转折点
· 树立共建共享的改革观
· 绿色发明大盘点
· 端正话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创新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刘 亭
  创新铸就辉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至今,浙江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其背后,正是创新尤其是体制创新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在浙江的发展史上,铭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回首往昔,正是体制机制的大胆创新,才使得浙江率先突破“唯成分论”,放手发展非公经济,赢得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正是千万浙江农民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泥腿子上岸”,变身为搏击市场、逐鹿海内外的弄潮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席卷浙江大地的工业化、城市化热潮;也正是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创新,才使得浙江在不足10.2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以其全国倒数第三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第四、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长居各省区之首等诸多辉煌成就。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如果说浙江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快船,能在百舸争流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快速前行近30年,那么所凭借的,就是水手们那不囿陈规、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创新任重道远

  自中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后,我省随即也明确了15年奋斗两步走、打造“科技强省、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盘点浙江现有创新能力和水平,我们建设创新型省份任重道远。

  据浙江科技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2005年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上升幅度均居全国第1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2位。2006年我省全社会科技投入400亿元左右,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近4500亿元,增幅均在25%左右。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勇于探索的浙江,还走出了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创新之路:一是民营企业为主体,至“十五”期末,浙江共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4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87家、民营科技中小型企业15000多家,数量居全国首位;二是善用“外脑”巧借力,全省累计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嘉兴)中心等近343家创新载体,集聚科技人才7450人,研究科技经费18亿元,超过浙江50年来创办的40家省属科研院所的总体规模;三是联合攻关解难题,2006年,浙江共有294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数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自2002年浙江成立网上技术市场以来,全国有47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加盟,累计发布技术难题招标项目45000多项,合同金额超百亿元。

  然而,相对浙江的经济地位与发展需要,相对创新型省份的远大目标,浙江的创新之路仍任重道远。

  从自主创新的投入看: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比较粤、苏、鲁、浙四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发现浙江的企业R&D投入水平、投入强度、创新人力和经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多项数据,列于四省最末。

  从自主创新的成果看:浙江每年的专利发明数远远低于其他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不到北京的1/5,仍属原始创新弱省。部分地区专利授权数量虽然每年呈高增长,但大多为相关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发明,技术创新所占比例极低。

  从自主创新的支撑看:我省仅有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位在浙“两院”院士的单薄家底。而全国排名第16位的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更是说明了浙江的人才资源与全国前列的距离还有多大。

  “又好又快”须借重创新

  自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又快又好发展”以后,追求“又好又快”便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主旋律。

  从我省情况来看,凭借长时期的投资驱动和粗放型扩张,浙江经济实现了持续近30年的高增长。但由于对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依赖性过强,技术创新贡献率较低,经济高增长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要想继续走在前列,原有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重心亟待由“快”转向“好”。

  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如粗放型投资带来低效率,要素资源环境全面趋紧,低价扩张不断削弱市场竞争力,等等。如何破解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惟有走创新之路。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要素的数量和构成,可促使增长方式由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缓解投资和资源环境压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级化转变,将有利于企业由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向技术品牌优势竞争转变。

  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创新型省份之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层次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才能最终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制约。也只有以创新求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才能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创新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走创新发展之路,其创新的范畴将涵盖文化、体制、科技、要素等多个领域。从浙江实际来看,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其一,坚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加快培育创新文化,使文化因素成为创新活动的内源性因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锻造以创新为基本取向的浙江精神,激发在科学和谐发展背景下新一轮创业的精神动力。

  其二,坚持改革攻坚的体制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加快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加快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行体制机制。

  其三,坚持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要坚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并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坚持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有机结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四,坚持多方投入的要素创新。实施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在创新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刘 亭 2007-5-28 浙江日报000112007-05-28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