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千年儒风“德”泽当代
· 金庸:海宁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金庸:海宁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本报记者 陈培华 通讯员 沈达 李迪刚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这段充满柔情的告白,出自“大侠”金庸之口。令其魂牵梦萦的故乡就是海宁,1936年12岁那年离开家乡,他从此“浪迹江湖”。

  一生远离故土的金庸对家乡满是眷恋,而游子心中浓郁的乡情也深深打动了家乡人民。海宁人当然以金庸为荣,但他们并不想在介绍海宁时,只是简单地加上“名人金庸”四字。他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让世人更深入了解这位海宁之子,并通过他更多地了解海宁,一座“猛进如潮”的滨海新城。

  金庸,正成为海宁的一张文化“金”名片。和其他地方一样,海宁也重修了金庸在袁花镇的旧居,供人们观瞻,但他们更注重开展名人文化研究,希望从中挖掘和宣扬名人的学术成果和道德品格、精神力量。

  早在1996年,海宁成立了金庸学术研究会。次年,学会便发起举办了金庸学术研讨会。每次的学术研讨成果,还集书成册,有的公开出版,提升了金庸学术的影响力。至今,海宁已举办六届金庸学术研讨会。

  海宁市金庸学术研究会会长王敬三说,海宁金庸学术研讨会的影响力,从省内延伸到国内,再散播到全球,完成了漂亮的“三级跳”。

  仿佛是为印证王敬三的观点,在9月17日至19日举行的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仅金庸亲自到场“向大家郑重道谢”,来自英国、韩国、泰国等6个国家和国内的50多名专家、学者纷纷与会。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冈崎由美已是第三次来海宁,她说:“是研讨会让我更深入地了解金庸和他的作品,也坚定了我在日本翻译中国武侠小说的决心。”

  可以说,研讨会为世界了解金庸、了解海宁打开了一扇窗。冈崎由美担任主编参与翻译,花了7年时间将金庸全集在日本翻译出版。她说,如今在日本有许多“金迷”, 每年在东京召开交流会。“金迷”们不仅喜欢金庸,也有不少人知道有海宁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与冈崎由美一样,许多专家学者对海宁为金庸连续组织学术研讨会表示赞同。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说,作为一个县级市,海宁重视名人文化并成立研究会,坚持定期组织名人学术研讨会,在全国并不多见。

  而在海宁人看来,这样做的理由非常简单:让名人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让名人文化润泽百姓生活。

  在中国地图上,海宁只是弹丸之地,不为人注意,但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海宁却是一个重镇,这座只有65万人口的小城涌现出王国维、徐志摩、金庸和吴世昌等一批大师、巨匠、名臣、高士。海宁历来把名人文化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修复名人故居,成立各类研究会和研究小组,希望海宁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代代相传。

  修建金庸书院,因此成了海宁人的一个新选择。源于唐盛于宋的书院,从明朝开始讲学讲求日用百姓之学,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

  正是这样的办院理念打动了金庸,9月17日,金庸亲自为书院奠基铲下第一锹土。这座海宁市政府斥资1220万元建造的金庸书院,位于观潮胜地海宁盐官,规划占地面积4385平方米,书院主体空间由讲堂、水庭、藏书阁组成,将于明年6月完工。

  金庸书院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在书院东面,历史上有孔庙、学宫、魁星阁、南山营、春熙门以及陈之麟故居遗址等人文场所,正北面是原州府、天妃宫的所在地,西面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出生地,南面更是著名的观潮胜地盐官海塘。摊开书院效果图,亭台楼阁于绿树中掩映,曲径通幽于开合中有致。书院结合现代旅游的需求,增加了参观展览、文化休闲、旅游服务等功能。另外还设计了金庸书局,为游客提供读书和购书的场所。而金庸居所是供金庸回故乡时会客和居住使用的。

  对海宁人来说,金庸书院将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研究和宣扬文化的场所。他们说,海宁文化独具个性,只有让老百姓多亲近,才能更好地吸取精神力量。

  可以想象,金庸书院的讲堂将成为海宁市民茗茶雅聚的新场所。据介绍,书院落成后的第一堂讲学,准备请金庸亲自来讲。而讲堂也将定期邀名家学者来开课讲学,主题围绕金庸小说及地方文化,寻常百姓都可进门听学。

  “金庸书院办得好,会直接影响地方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保淳认为,书院不同于纪念馆,需要多举办与金庸、武侠相关的活动,吸引民众参与。他举例说,如举办金庸小说人物造型比赛,既可让读者来演,也可让读者来画,还可做成动漫游戏,只有对一种文化现象加以各种方式的解读,才能真正弘扬这种文化,为人们所接受。

  也许,不久以后,去盐官看海潮听讲学,将成为海宁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新时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金庸:海宁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本报记者 陈培华 通讯员 沈达 李迪刚 2008-9-26 48256F32002924A6482574CD00153796[A2-陈培华≈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