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纪念特刊11
3  4  
PDF 版
· 30年,解放生产力的浙江探索
· 【名词解释】
· 110本日记里的农家变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10本日记里的农家变迁
■本报记者 汪成明 毛广绘 衢江报道组 胡小飞
  ■本报记者 汪成明 毛广绘

  衢江报道组 胡小飞

  

  位卑未敢忘忧国。

  吴高海,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五石埂村的一位75岁的普通农民,从1956年开始,坚持不懈地写了53年的日记,从上世纪50年代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前两年周游全国,直到现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110本日记里,记录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

  14年间,村里已经变了样

  在吴高海已经泛黄的日记本里,真实记录了五石埂村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生活。

  “借粮”,这是老吴前10本日记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词。1962年,他就记录了自己的四次借粮史,而且,“到年底,村里还有11个人借粮无力还”。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吴激动地说,“从1980年开始到1994年,14年间,村里已经变了样了。”

  变化到底有多大?吴高海在他的日记里作了详细的记录:“1980年以前,人均收入:211元;工业:茶;粮食:人均700斤;住房:全部泥墙房;文化:一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进城:基本不进。1980年到1994年,人均收入:1171元;工业:砖瓦厂、锯板厂、灯泡厂等,共21家企业;住房:全村二层楼98幢;文化:投15万元建起电影院,改造村校舍;进城:不仅到县城,还到全国各地旅游。”

  游山玩水中看祖国变化

  “第106本”日记,这是老吴专门用来记录旅游的。

  1999年,做了多年村支部书记的老吴退休了。退休后,老吴每年都要外出旅游,他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家里也没什么大的开销,每年花2000元出去旅游一趟,看看祖国的变化,多有意义。”

  “2007年4月19月至29日去拉萨,艰苦旅游,共开销1354元。”在日记里,记者读到了这么一段文字。老吴说,这是他最难忘的一次旅行。去拉萨一直是老吴的一个心愿,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后,他打定主意要坐火车去雪域高原看看。于是,老吴从衢州辗转杭州到上海,又赴西宁到拉萨,路上一日三餐他吃的都是自带的方便面。

  每到一处,老吴都会拍照留念。老吴按华东、华北、华中进行了排列,照片上还写着旅游的日期和地点。到老吴家作客,老吴总忘不了给客人一一介绍客厅墙上挂着的照片,然后道出一个心愿:“新中国成立后公布的十大景点中,只有台湾的日月潭还没去过,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有机会到台湾去看看。”

  日新月异的流行语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老吴翻着日记本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行语的变化也越来越快。

  “全村共有人口843人,劳动力289人……”这是老吴1974年的记录。改革开放前,村民的收入主要依赖种田,所以“劳动力”一词往往代表了一个村的经济实力。在那一段时间里,老吴在记录全村的经济状况时,都离不开“劳动力”三个字。

  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又成了衡量一个村经济实力的新名词。老吴在1986年记录到:“村砖瓦厂承包款18万元多,年底了砖瓦厂职工每人发了775元奖金。”老吴说,村集体办的砖瓦厂让五石埂村成了全县的经济强村,在全县大会上,他和五石埂村得到了县领导的表扬。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老吴日记的“关键词”多了不少:工业总产值、人均收入、GDP……他在1994年这样记录:“全村人口达950人,村民平均收入1171元,全村的工业总产值1396000元,村里村外共21家企业的利润收入达80万元。”老吴说,那一年的变化是最大的,崭新的楼房开始出现,村庄变得漂亮了。

  21世纪的流行语让老吴有点应接不暇,但他抓住了最主要的:文明、小康。他说,这最能反映老百姓生活条件的变化,最能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最近,老吴又学会了“非遗”这一词。区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年逾古稀的老吴也是一名普查员,他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吃穿已经不是大家最关注的了,我希望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整理出来,继承下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纪念特刊11 00011 110本日记里的农家变迁 ■本报记者 汪成明 毛广绘 衢江报道组 胡小飞 2008-12-18 浙江日报000112008-12-1800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