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纪念特刊14
3  4  
PDF 版
· 30年,青山绿水诗画浙江
· 【浙江环保发展历程】
· 1978,我成了中国
环保专业第一批大学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978,我成了中国
环保专业第一批大学生

■本报记者 吴妙丽 通讯员 方蕴捷
  ■本报记者 吴妙丽 通讯员 方蕴捷

  

  1978年,大多数人都还分不清“环卫”与“环保”的差别,以为“环境保护就是扫扫马路”。这一年,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环境保护专业。斟酌着这个陌生的词汇,陈英旭满怀着新鲜感,与其他33名青年学子跨进农大,成为中国“第一批环境保护专业的大学生”;12年以后,陈英旭又成为了这所大学该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三十年前,林立的烟囱,正是工业发达的象征。初入校园的陈英旭,对于环保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没有完整的培养计划,也没有很好的专业教材,老师也是从各个专业抽调过来的,边办边学,一切都在摸索中。直到有一天,同学们在实验室里做化学测试,当时的系筹建负责人何增耀老师走进来,和大家兴致勃勃地展望起环境专业的前景,陈英旭开始感觉到,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责任感油然而生。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在上海金山石化等企业为期半个月的毕业实习,让陈英旭眼界大开。这些大企业从国外引进了污染治理的配套设施和先进技术,可以说是国内企业清洁生产的雏形。而此时的杭州,刚刚提出筹建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一切都显示,环境保护事业才刚刚起步。

  此时,农业减产、死鱼等污染事故开始时有所闻。毕业后,陈英旭曾被请去查看一处水稻田,田里沟里测出的砷、铜等含量之高,让陈英旭吓了一大跳,很明显是周边化工制药企业废水直排所引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浙江,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粗放的增长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污染事故日益增多,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发生在太湖的蓝藻事件。实地查看到的景象让人吃惊。那一刻,陈英旭感觉到,环保任务是如此艰巨,作为一个环保科研者,肩上的担子是如此沉重。

  令陈英旭欣慰的是,最近五年,浙江的生态省建设不断推进,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家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更是率先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使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有了根本改变。”

  现在,作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科带头人,陈英旭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环保人才,带出许多高素质的博士、硕士,一方面承担了国家以及省里的一些重大环境科研课题。他牵头主持的《太湖流域苕溪农业面源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项目,被列为2008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总经费3.3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29亿元。此外,还有被列为浙江省长项目的“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等。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纪念特刊14 00014 1978,我成了中国
环保专业第一批大学生
■本报记者 吴妙丽 通讯员 方蕴捷 2008-12-18 浙江日报000142008-12-1800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