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农民工失业状况好于预估
· 退休后再上班不算“劳动者”
· 宋元卿同志逝世
· 社区图书室图书要“流动”
· 我国60岁以上
老年人超过1.5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社区图书室图书要“流动”
本报记者 洪加祥
  最近,记者到杭州城北一些社区采访,听到一些居民反映,社区新建的图书室热闹一阵后,现在很冷清,希望社区采取措施,让社区图书馆的读者真正多起来。

  难道是网络分流了读者?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对一些网吧调查的结果显示,网吧里69%的人是在玩游戏,30%的人在上网聊天、看电影、听音乐,上网查阅信息的仅占1%。这一调查证实,上网阅读者只占上网人数的极少数。那么,居民为何不愿意进社区图书室呢?

  图书不合居民“胃口”

  在半山某社区图书室,记者与一位捧着《于丹<论语>心得》在楼道边看书的居民闲聊起来。他说,现在社区图书室娱乐类、戏说类书籍很多,但知识服务类和历史知识类书籍太少,很多书不合居民“胃口”,没有可读性。

  他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关理财方面的书和有关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时政类书籍,他们还是愿意看的。此外,一些真实反映社会历史事件和反映创业创新的窍门,以及时尚的生活服务类的读物,还是很合居民“胃口”。

  记者翻了翻社区图书室书架上的书,发现不少时事类读物都是七八年前出版的,而一些小说、散文以及港台的言情小说也是10多年前出版的,看看借阅记录,借阅者也不多。

  社区服务不要机关化

  在江干区科技苑某社区二楼,面积100多平方米的一个社区图书室,也只有三四名居民在阅览。管理员陈女士说,图书室刚创办时来的人很多,但最近来借书和阅览画报的人少了。

  记者走访了住在附近的32幢楼道长郑时金。热心公益事业的老郑认为,造成社区图书室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是社区服务机关化。原来,这里的管理员双休日晚上要来上班,但平时总是与社区干部一样上下班。其实,在白天,除了退休老人外,绝大多数居民都上班去了。到了晚上,居民回家后想到这里来借书看报,但图书室一周有5个晚上是关门的。为此,老郑建议,社区工作远远不止8小时,可以在白天开放时,让有责任心的老人帮助看管,而专职管理员把上班时间改为晚上,像市区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时间一样,以晚上开放为主。

  社区图书室大有可为

  4月5日晚上,记者来到江干区采荷街道江汀社区图书室,雅致、清新的布置让人眼睛一亮。

  去年以来,杭州80%的社区建起了社区图书室,有的红红火火,有的却少人参加。在江汀社区200多平方米的图书室里,记者看到,这里有5000多册图书、10台电脑和上百张碟片可供居民借阅和浏览电子图书,每晚座无虚席。

  分管图书工作的采荷街道干部戴志明告诉记者,像江汀社区这样的图书室,采荷街道有15个,由于与市图书馆及全市多数社区图书室联网,实行“一证通”全流通服务,居民在这里借书,可到市区任何一个社区图书室还;连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书,也可以在社区还,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居民。

  另外,通过举办社区故事会、读书论坛等活动,采荷街道尝到了开门办图书室的甜头。现在,15个社区图书室都开出电脑房,用光盘阅读最新书籍,并由退休老师姚菁主持知心悄悄话室,利用图书资料,服务居民以及社区里的外来民工,图书室成了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

  为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读书,采荷街道15个社区图书室每月都要与其他社区交流图书,使本社区的图书常换常新。前段时间,有的社区图书室还通过读者活动,发动居民将家里的好书推荐出来,给更多居民阅读,增加居民间的联系和读者阅读兴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9 社区图书室图书要“流动” 本报记者 洪加祥 2009-4-13 48256F32002924A648257591001E2847[A1-洪加祥≈B1-马瑛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