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一部献礼片诞生的台前幕后
· 打造一部中国的
《列宁在1918》
· 表现出领袖人物特殊的风采
· 第一部通过终审的献礼片
· 何文彬:见证光影变化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7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何文彬:见证光影变化30年
■金云国
  今年59岁的何文彬师傅从1972年开始放电影,一干就是36年,足迹遍及温岭市石桥头镇所有山村乡镇。36年的放影生涯,让他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群众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让他见证了电影观众身边发生的故事。    

  1970年,早就对电影着了迷的何文彬,放弃上初中的机会,想方设法跟当时温岭县电影站城南电影队的赵一章师傅当学徒学放电影。在师傅赵一章的精心指点下, 两年后何文彬已经可以单独放完整场电影。1973年3月,受石桥头镇党委委派,何文彬正式成为了镇上电影院的一名放映员。当时放映员的月工资只有28元,但却肩负着石桥头镇27个村的放映任务。何文彬告诉笔者:“放映用的发电机、汽油、变压器、放映机这些不可缺少的笨重设备,加起来大约有150多公斤重,都是手推车拉着运输到放映电影的村庄。”在乡下村里放电影,一般都需要提早3个小时赶到放映点,放完电影最早也要到晚上11点后。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何文彬凭借着对放映事业的热爱,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乡亲们放电影。

  上世纪70年代,放映电影的条件都不好,经常会出现影片无声、光影模糊、难分黑白、胶片“断片”、“卡壳”等现象。何文彬使用的是十几公斤重的胶片放映机,每放完一部,都要“倒片”。何文彬说:“要是赶上运气不好,一卷放下来就得断三五次,只好现场‘接片’。”尽管这样,但看电影依然是很多人的奢望。那时,村民们为了看到一部好影片,有时要夜行几十里路;《南海风云》、《森林之火》、《侦察兵》等影片在那个年代很受群众的欢迎。“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电,放电影都是用山东产的发电机供电。”何文彬说:“记得有一次在桥浦村放映《红楼梦》时,就在村民们全神贯注地观看剧情时,发电机突然出了故障,台下的观众急得不得了。一些村民跑到我身边帮着修机器。由于那时发电机喷油嘴经常被堵塞,机器出了故障一时难以修好,好不容易修好开始放时,放映机又出故障,胶片不是被烧坏就是卡着不动,或者走动缓慢,惹得观众发起了牢骚,所以除了管好放映机外,放映员还得懂发电机。”也就在那个时候,何文彬学会了听声闻香识故障的修发电机绝活,“比如看一下发电机火花塞,如果上面是湿的,这说明机器不是很正常,油门没有调整好。如果烧起来黄澄澄的,说明是正常的,油烧了是香的,是正常的,油烧了后是臭的,就是不正常。”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电影进入黄金时代。1982年,《少林寺》的上映让电影热潮到达了顶点。“《少林寺》上映时一票难求,八分一张的电影票托人找关系都不一定能买到。”说起当年电影的红火,何文彬眼窝里盛满了欣慰:“石桥头镇能融786人的影院从早上6点多就开始放映,一天放5场,场场都爆满,当时走廊过道也常常站满了人,门外还有很多排队买票的人。”

  下乡放的时候,村民听说要到村里来放电影,乡亲们天刚擦黑就早早吃完饭,拿着小板凳聚在操场上等。有时候坐不下的人会到电影幕布的背面去看“反电影”。卖甘蔗瓜子的小贩、边看电影边拉家常的乡亲、跑来跑去的孩子……那种热闹场面,一直令何文彬津津乐道。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开始普及,同时家庭影院的普及对电影院冲击特别大。电影已不再是群众唯一的选择,很多老电影院也都在那段日子消失了。 “尽管当时电影公司给我们发的都是最新的片子,但有时也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聊到这里,何文彬显得有点伤感。“有时候一场电影就只有几个人看,我放了一场最少的就只有两个人看。”

  何文彬与电影结缘36年,家里至今还保留着曾使用过的4台放映机;除了1971年产的第一代电影机不能放外,其他几台放映机都还能使用。“过去的放映机只有三四百流明,这台新放映机可以达到1000流明。”何文彬指着其中一台放映机告诉笔者:“这台“长江牌” F16—10型16mm电影放映机,是农村电影“2131工程”国家资助的,算起来这已是第四代电影放映机了”。何文彬说:“现在自己也快到退休的年龄,由于自己的一生伴随着放电影这么走了过来,因此也影响了自己的儿子何武威,1973年出生的儿子何武威,初中毕业后帮着父亲换片,慢慢地也学会了放电影。何文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放映事业,让电影放映事业不断地传承下去。”  

  进入21世纪,农村电影受电视、网络电影冲击,市场开始萎缩。加之部分农村干部对电影不够重视,使得电影市场更加萧条。何文彬感慨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时大家为了能看一场电影甚至不吃饭步行十几里路来看。现在放一场电影还要求这个求那个,有时免费放,有些人还觉得麻烦。”

  面对农村电影市场的萧条情况,2007年,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央指示的农村“2131工程”目标任务,温岭市政府委派电影放映公司先后到各偏僻山区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电影内容主要是故事片,比如《太行山上》、《南京大屠杀》等。2007年何文彬共放映电影200多场次,超额完成了放映任务。

  “近几年,我们主要给中小学放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电影,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传授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何文彬告诉笔者:“国家一直以来对电影事业很重视,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拿出5亿元投入农村数字电影。这一先进的放映设备轻便多了,放映时再不用带上笨重的电影片子了,所有电影都被拷贝在一个硬盘上,电影声音也由原来的单声道模拟声改为震撼清晰的环绕立体声,这样能够让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与城里电影院一样的感受了。”何文彬说,国家启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由最初农民自己掏钱看电影,到现在国家补贴农民免费看电影,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满足。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何文彬:见证光影变化30年 ■金云国 2009-7-10 48256F32002924A6482575CB00311922[A5-金云国≈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