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今日关注

“蔡伟式梦想”:从细微处积累,努力奋进

多年来,蹬三轮和卖雪糕的同行都不知道蔡伟“在捣腾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讲话斯文”的蔡伟当成好兄弟。

  裘锡圭先生在学术圈内以严谨务实著名。1997年1月,裘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

  蔡伟写信给裘先生,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嗞”,是叹词。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2003年之后,蔡伟在国学网上陆续发了一些文章。“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裘先生说。

  能力是一方面,也许更能打动裘先生的,是蔡伟对古代典籍和古文字学的真心热爱。 

  蔡伟在国学网上的网名叫“抱小”,有“志向小学”之意。“小学”,是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统称,后来章太炎将其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小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只是当代大多数人可能对之很陌生。

  裘先生曾说过:“要了解历史的全部,还需要不断地发现和修正,比如近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里边有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读懂这些文献,搞清楚真正的古代是怎样的,我们的思想、习惯和生活根源又在哪里,古文字研究是基础。” 

  这一层意义蔡伟也许还来不及深思,但早在1993年,他就亲手抄写了《方言》和《尔雅》等典籍。“在锦州,这些书只有图书馆有,复印费对我来说太贵了,只能抄下来。”蔡伟说。

  这一番经历,旁人并不清楚。多年来,蹬三轮和卖雪糕的同行都不知道蔡伟“在捣腾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讲话斯文”的蔡伟当成好兄弟。

  这次回老家,除了探望家人,蔡伟还和几个“三轮车兄弟”喝了回酒。“没见你有啥特别,就只看到你一有空就看书。这些年挺不容易的吧!”“三轮车兄弟”的这番话语,让蔡伟心里热乎乎的。

  这个说话平缓、言语朴实的东北汉子深深明白,自己需要补上的功课还有不少。据介绍,蔡伟入学后,必须先完成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学业,再修读博士。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学校已在科目上做了一些微调,比如让他免修英语,改修日语,因为日本也有同类研究,有益于他日后阅读国际学术报告。

  “与科班出身的研究者相比,他的知识结构较偏。”刘钊教授告诉记者,“比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知识,都需要恶补。”

  “事实上,去年以来,我都在跟着复旦的学生一起听课,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一般一学期有两个老师开课,我都没落下。”蔡伟期待着,开学后能有自己的宿舍,那时,这个目前被中心研究生尊称为“蔡老师”的人,会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一个复旦学生。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从细微处积累,努力奋进,最终取得大成就,这是蔡伟的自勉。这,也许,正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梦想。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蔡伟式梦想”:从细微处积累,努力奋进 2009-08-04 2 2009年08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