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创富年代·海洋

日本是亚洲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先行者,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也是捷足先登——

日本的五条经验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 赵 伟

  

  陆地产业现代化先行

  日本是整个亚洲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先行者,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也是捷足先登。笔者多次赴日本访学、小住,对于日本沿海、近海产业与宽泛的“海洋经济”印象很深。在我看来,日本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近海产业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有许多好经验需要我们研究借鉴。

  所有经验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可称为陆地产业现代化先行。说得具体点,就是在大规模开发海洋,建立近海产业集聚区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区的发展,已经先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此依托海洋发展的产业,起点本身就很高,且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陆-海产业的现代化互为依托。

  人工岛

  日本“海洋经济”所依托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属交通运输业了。这种支柱地位的表现,不少于两个层面:

  一个是就依托海洋的多个产业中的重要性而言的。略微浏览一下日本海陆交通图便不难发现,日本沿海相当多的港口或机场建在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上。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日本投入运营的大型人工岛多达15个,仅次于美国而名列全球第二。建造这些人工岛的初衷,一大半定位于扩展交通运输产业之“锚地”。

  另一个是就海陆产业集聚区联络及互为依托意义而言的。理论上来说,海洋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放大器”在于产业集聚。然而产业集聚的先决条件,是较低的运输成本。孤悬于海上的产业,若无陆地产业集聚区的支持,本身的发展将大打折扣。在日本,无论是人工岛,还是固有的小岛,连接陆岛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先行于产业集聚区的创建。一般地来看,依托海岛的大的产业集聚区,交通设施往往是“立体”构建的:机场、铁路、公路、轮渡码头一起上。

  环境代价考量

  开发海洋尤其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与产业,环境与生态影响巨大,必须先行考虑。这方面日本的许多做法,虽然不一定能称得上是楷模,却颇有值得借鉴之处。日本国土狭小,开发海洋首先想到的无疑是扩展陆地,这一点与时下沿海好些地方政府的思路一样。但不同的是,在日本临近海湾岸线建造人工岛,要比将海湾填平变为陆地容易些,原因在于,后一种填海造地对于环境破坏要大得多,为环保主义者所不容。

  政府规制与政策先行

  经济学上来看,近海资源开发最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状态,因此需要政府积极干预。日本则采取了政府规制与政策先行。

  规制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安排。比如在海洋经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官民合作”体制。无论从建造沿海人工岛,还是连接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大众交通,大多采取官民合作与合资形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筹资困境,而且大大提高了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有比较研究揭示,关西空港人工岛建设,比之香港新机场建造工程规模要大得多,但其所耗投资则要小得多。铁路原本最容易形成自然垄断,但连接日本近海主要产业集聚区的铁路,往往不止一条,而有多条。即便只有一条铁路通道,也往往同时引入两家以上公司运营,由此形成竞争格局。

  大众福利理念

  最后要说的,是日本发展海洋产业集聚区方面的大众福利理念,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要数海陆间面向大众的交通设施了。

  日本几乎所有的人工岛和沿海产业集聚区,都有多种轨道交通相连。位于东京湾的台场人工岛,所建陆岛连接轨道交通,不仅舒适环保兼具,而且还成了东京湾的一景。台场原本是利用城市垃圾填海而成的小岛,镶嵌于东京湾口,集聚了现代研发、会展及高科技等多个产业,其连接陆地与东京市中心的轻轨,铺设在一座彩虹桥上,沿着多个弧形桥面蜿蜒而行,穿行于陆海之间。跑在轨道上的火车车轮,用的是橡胶轮胎而不是钢铁,其下的凹形“轨道”底部,则是宽不过半尺的“柏油路”。由此大大降低了噪音,这或许也可视为一种环境理念的体现。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海洋 00019 日本的五条经验 2010-05-11 nw.D1000FFN_20100511_5-00019 2 2010年05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