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青年温商杨震洲——

一定要为灾区 做点什么

  本报记者 杨晓政  

  

  温州商人杨震洲34岁,阳光帅气带嬉皮味道,戴鸭舌帽、穿T恤、五分牛仔裤和皮拖鞋。不过4月15日,我遇见他的地点是在四川青川县城的建筑灰尘中,他开一辆破旧的五菱面包车。

  杨震洲2008年7月开着奥迪A6来到青川,2009年换了辆车价十几万元的雪弗莱,2010年的第三辆车就是这辆4万多元的白色小面包。他说,青川的路最适合小面包。

  “不少在青川做餐馆、建筑生意的浙商都铩羽而归,在灾区撒下了一把有意义的金子。干得红火的则有晶晶宾馆、望江会所、青川网吧等等。我算中不溜秋的。”杨震洲说。

  高工资、高投资和8分钱一块的低砖价,让杨震洲尝到了艰辛的味道。砖厂工人老王说:“我每月工资3000元,在青川工厂中算高的了。”

  青川“地无三尺平”,地震后几乎所有平地都用来搭帐篷板房安置灾民,杨震洲租了二三十亩土地、两条堆沙的山沟沟,加上设备等投入,一共花了380万元。

  “我租的是坡面,我压根不知道土地租用面积该按影射面算。光开山挖土方,你算算,我就得多少人工、资金?”不光是土地,杨震洲从未开过砖厂,建座窑100多万,还有电力设备、生产设备,都从头开始:“家里是不支持我开厂的,我承认我一开始想得太简单。”

  青川重建,很多商人的眼睛都盯在建材上,卖建材的、水泥的、钢筋的,蜂拥而至。砖价上网,透明度高,很多工程都是直接从大厂进行大批量采购,杨震洲的小砖窑竞争力可不强。

  “我每月生产150万匹砖,目前只收回120万元投资,如果青川大建设3年以上,利润就多了,”杨震洲皱着眉,摇摇头:“两年,不行。”

  全国各省对口援建四川各县,中央要求“3年任务2年完成”,进度提前打乱了杨震洲的计划。

  不过杨震洲并不完全是个商人。

  “我已经来了整整10个月了,算是老青川了。”杨震洲清楚地记得自己来青川的日子,那是去年7月4日。

  “当时听说浙江对口支援青川后,我就想我一定要来这里做点事情,作为商人,我也很看重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杨震洲念过复旦大学EMBA,此前是温州“红蜻蜓”的营销经理。

  “尽管比起在温州,这里工作、生活条件很苦,但我做的事情也许比在温州做的更有意义——就当在青川交了学费,也学到更多东西。”杨震洲说。

  “木鱼中学、卫生院、福利院、安居房……用的都是我的砖。”杨震洲自豪地说。


浙江日报 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00018 一定要为灾区 做点什么 2010-05-12 nw.D1000FFN_20100512_8-00018 2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