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体

地方戏亦风雅

婺剧版《牡丹亭》唱红遂昌

  记者 王婷

  遂昌县报道组 林庆雄 潘俊

  

  本报讯 一个经历了400余年岁月变迁的古老剧种,“嫁接”在一出风雅的经典名著中,两相融合,彼此都焕发出了新生机。

  在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创地——浙江省遂昌县,本土新老两代业余婺剧演员,用乡土味十足的婺剧尝了一把鲜,排出了一台婺剧版的《牡丹亭》,实现了一种梨园戏之间的风雅“移植”。

  因为有昆曲《牡丹亭》在先,业界人士曾一度怀疑一个县级业余剧团能否创排婺剧版《牡丹亭》。清雅婉转的昆曲《牡丹亭》,变成婺剧版会是何种韵味?原本以为只有名团名家才敢编排的《牡丹亭》,由业余票友来编排,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不想这一试,却似冬雪消融润心田,一下让“阳春白雪”走进了普通市民和农村百姓之中。

  “总以为《牡丹亭》是在大雅之堂才能欣赏到的巨著,没想到我们寻常百姓也看得到,看得懂。”距遂昌县城100多公里之外的柘岱口乡际下村的村民,特地包车赶到县城来看戏,30岁的村民主任张志虎连用几个“没想到”来表达心中的感慨:“真没想到婺剧也能这么好看,真没想到遂昌人排的《牡丹亭》这么有味道……”看一遍还不过瘾,前不久,际下村又专门邀请剧团上家门口演婺剧《牡丹亭》,让全村百姓一解戏瘾。

  浙江卫视戏曲频道的一位摄影师带着疑问好奇地观看了首场演出,同样“没想到”,演出效果好得大大出乎意料,他当即决定要把这出戏录制下来,送到浙江卫视戏曲频道播放,让广大观众都能欣赏到婺剧版的《牡丹亭》。浙江昆剧团的专家在观看了演出后也一致认可:整个表演展现了传统、简约、古朴、灵动的本土特色,对原剧的剪裁也体现了相当水准。

  “今年以来,已经演出了22场,每一次演出的盛况、观众的热情都让我们一次次感动。”虽然这出婺剧版《牡丹亭》已经成功创排了近半年,但说起演出,编导包建国仍激动难抑:“移植演出让我们圆了婺剧《牡丹亭》‘梦’。”

  包建国曾是遂昌县婺剧团的老团长,一个接触汤显祖文化40余载的老文艺工作者。他介绍说,所有演职人员都是本土业余演员,大家一边演,一边排,一边改,整整用4个月时间创编了婺剧版《牡丹亭》。为了使这出戏更贴近百姓,剧组特地对原著55出戏进行整编,浓缩成90分钟的“精简版”,这也是目前《牡丹亭》所有版本中用时最少的。

  为使主角杜丽娘更传神,演员张婵娟专门跑到各地去观看昆曲版、越剧版的《牡丹亭》,并研读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揣摩人物神韵,甚至连晚上睡觉做梦都是“杜丽娘”。

  如今,遂昌婺剧版《牡丹亭》走到哪里,演到哪里。在缙云会议中心、在濂竹乡、在石练镇、在湖山乡……掌声阵阵,赞誉频频,座无虚席。演出一结束,观众纷纷上台争相与“杜丽娘”、“柳梦梅”合影留念,场面堪比一场明星演唱会。


浙江日报 文体 00009 地方戏亦风雅 2010-06-02 nw.D1000FFN_20100602_4-00009 2 2010年06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