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中国

科学老爷爷,您走好

——本报记者追忆10年前对钱伟长的一次采访

  2000年8月27日,本报记者杨丽采访钱伟长。牛群 摄

  本报记者 杨丽 

  

  2000年8月,钱江晚报“寻访院士”上海采访组一行,每日在沪上蒸氲酷暑的大街小巷里穿梭,享受着追逐知识、追逐名师大家的另类“清凉”。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8月26日,我被荣幸地通知:钱伟长答应接受采访了!就在明天!听到这个消息,采访组所有成员,包括我们的特约摄影师、著名相声演员牛群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

  一转眼,距离这个纪念日已近十年,当钱老仙逝的消息传来,我的眼前第一浮现的就是一张笑眯眯、慈祥的脸庞,伴随着那一个个挥洒激情的手势,一声声关切国是的谈吐。

  下棋拉家常,

  钱老就是邻家老爷爷

  由于历史的原因,钱老的学术生涯被迫中断过20 年。复出后,已迈过70门坎的他像小伙子一样拼命。他曾感慨“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丰富的政治社会活动,广阔的学术天地,使我的生活无限充沛而有意义……桑榆匪晚,奔驰不息!”

  2000年,钱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在去上大的路上,钱老身上的多重光环让我们多少带着敬畏。然而,我们带去的一个花篮、一副围棋,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钱老顿显“老顽童”的一面。采访突破了原定的时限,长达3小时的时间里,钱老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不露半点疲色。

  看到我们特意带去的棋盘和棋子,钱老大大地惊喜了一下:“哎哟,你们怎么知道我年轻时爱下围棋?”说罢,迫不及待地摆起谱来,一边还告诉我们关于聂卫平当年下棋的掌故。“那时,他父母不让他下,还是我把他父母说服了。”随后,他又“洋洋得意”地介绍起当年,曾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别看我年纪大,兴趣可还很广,我眼下正在写一篇关于魔方的文章。”看着他那种自得的样子,就像一位童心未泯、喜欢和年轻人拉呱的邻家老爷爷。

  临走,他把自己著述的一本《八十自述》送给我,并一笔一划地题上“杨丽同志留念。钱伟长敬赠。2000年8月27日。”这本书,我珍藏至今。

  敢想敢做,

  做改革的急先锋

  和钱老谈话是相当有意思而且富有挑战性的,因为他的思路并不以采访的问题为转移。他话题间的跳跃相当快,从教学行政心得到国民经济见地,涉猎之广,令人惊讶而倾羡。他畅谈他的大学观,“要推倒四堵墙,推倒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推倒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墙,推倒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墙,推倒教与学之间的墙”;他纵论他的科学观,“学科要交叉,科学家的知识面一定要宽,院士要关心各个领域里的最新动态,给年轻人做榜样”。

  一般的人只知道钱老的学者身份,却不知他在很多领域,甚至是国家重大政策调整的关键时刻,充当了先锋者、宣传者。大概是因为钱伟长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功和快乐,都是从敢想、敢做开始的,所以他不但在科学问题上,而且在社会问题上也常常标新立异,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早在1978年,他响应党中央“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首次在安阳市作了《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的报告,此后5年间分别在全国(除了青海和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180个城市作了内容大体相同的报告,听讲人数约30余万众。

  1983年,他第一次和费孝通等去长江三角洲考察了乡镇企业后,一下子就意识到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此后多年不断地向全国推广这里的经验。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档次,他还在长江三角洲上扶持起了一所“农民办的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这15年,到处向地方当局出主意,向农民出主意,力图使主意切实可行……事关富民,一贯积极从事,乐此不疲。”

  90年代初,钱伟长又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刚开始时压力重重,后来在几年内竟风行全国。凭借这种求实创新的教育改革和独特的教育理念,上海大学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浙江日报 中国 00003 科学老爷爷,您走好 2010-07-31 nw.D1000FFN_20100731_9-00003 2 2010年07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