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创富年代·金融

A股暴涨又暴跌,农副产品遭轮番暴炒价格飞涨,严厉调控下房价依然坚挺——

警惕热钱

  央行欲“筑池”吸纳热钱。 CFP供图

  热钱虎视眈眈。多达6500亿港元的国际热钱“囤兵”香港蓄势进击——在全球流动性日益泛滥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升值与加息预期的双增,无疑使中国成为热钱的头号狩猎目标。

  热钱离我们并不远。今年以来,“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大蒜、绿豆、生姜、白糖等大宗农副产品价格飞涨的背后,就有热钱的影子;国庆长假后,A股大幅回涨又几度暴跌,热钱同样是推手;楼市调控组合拳频出,房价却未如期待中那样应声回落,热钱隐然是支撑……

  热钱犹如资本之蛆。追求短期套利的极度功利,频频助长楼市、股市等资产泡沫。等其赚翻之时,便是原形毕露之际,或出手砸盘,或拔腿走人,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警惕热钱。

  热钱囤港:外币找换店频现长队

  省中青旅导游小陈,上月带团到香港走了一遭。她惊讶地发现,遍布香港街头的外币找换店频频出现排队兑换人民币的景象,其中有不少是本埠居民。

  种种迹象表明,当下国际热钱在香港潜流涌动——居民兑换人民币热情高涨只是其中的佐证之一。按香港相关规定,每位本地居民每天只能兑换2万元人民币、汇8万元人民币到内地,但居民还是可以采用在各家银行开户、蚂蚁搬家的方式,让更多的钱汇入内地。香港金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香港80亿元人民币兑换限额到9月底时还剩一半,但在10月下旬就被用罄。这就是说,一月之内就用掉了40亿元人民币的兑换额度。与此同时,香港人民币存款猛增,仅10月就增加678亿元,环比增长45.4%。

  香港汇丰银行杭州分行首任行长、研究员李震解释说,由于港元汇率实行绑定美元制度,港元正随美元不断贬值,加之香港利率比内地低,因此不少市民用港元换人民币以期进入内地博取利差和人民币升值套利。他算了一笔账,假设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预期为3%至5%,与内地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2.5%叠加,那么流入内地热钱一年的套利利润预期可达5.5%至7.5%。这意味着只要将港元换成人民币,放在内地银行账户吃利息,就可获取一笔可观的收益。

  当然,与机构主力相比,这只能算是“小钱”。今年下半年,囤积在香港的国际热钱已达6500亿港元。“不少国家、地区因低利率政策,与中国内地存在利差,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景,给热钱套利的憧憬,所以很多资金都想进来。”李震表示,过去流入内地的热钱以港澳台储蓄资金或投机资金为主,但现在既有来自欧美的资金,也有来自日本的游资,素有“资金自由港”之称的香港,无形中成了热钱中转内地的一块“跳板”。

  热钱进入内地的渠道除了银行汇兑外,贸易、投资也是热门途径,其手法不外乎这么几种:首先是虚假的贸易信贷,内地企业与境外投资者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资金引入内地;其次,外商投资进行增资扩股,外企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为由申请增资,资金进入后则游走他处套利;第三,通过不同地区间汇款等货币转换方式进行跨地区操作,从而使大量热钱得以“自由进出”。

  地下钱庄则是热钱流转的一条隐秘“蹊径”。假设你在香港或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指定的账户,设在内地的地下钱庄确认后,便会帮你在内地银行开户,按汇率“时价”或约定,把外币转成等值人民币,根本无需外币从公开渠道进来。这一类似于对冲基金的运作手法,境外热钱与内地游资如今联手操作起来颇为熟稔,即国内游资把赚得的利润直接以人民币形式付给海外热钱的所有者,而后者则直接把美元汇入游资操盘者的海外账户中,相互一倒手正好各取所需。这样的货币对冲在国际外汇清算系统中往往不着痕迹,很难监管。

  随着美国近期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度向全球释放出天量的流动性,国际热钱势必继续“蓄水”。专家称,目前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约2万亿美元,相当于16万亿港元。

  “筑池”蓄水:政策组合构筑“防火墙”

  热钱涌入皆为利,那么利从何来呢?楼市股市首当其冲。在深圳发展银行杭州分行个人贷款中心主任杜志良看来,热钱套利离不开“三板斧”,除套取人民币与美元利差、人民币升值收益外,获取国内资本市场价格溢价更是其套利的大头所在。

  先看楼市。热钱跑步进入国内楼市,由于姿态隐蔽,账面上并不显山露水。但也非无迹可循。杜志良表示,今年中央接连打出楼市调控“组合拳”,力度不可谓不大,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但人们期待中的房价下跌迹象并不明显。这与楼市调控采取的方式有关,目前国家调控楼市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手段,即上调房贷首付款比例、降低或取消优惠利率比例、对三套房停贷等,但此举波及最大的是房贷购房者,对全款买房者可谓是“波澜不惊”。虽说国家后续出台了针对包括境外购房者在内的限购令,但对资本嗅觉异常灵敏的热钱所有者而言,此前早已“暗渡陈仓”得手,并把预期风险透支转嫁到了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身上。 

  再看股市。A股市场上热钱的作为同样昭然若揭。自10月8日起,沪深两市连续8个交易日放出天量——单日交易量超4000亿元,令人恍如重回2006年大牛市。但做多主力并非公募基金等场内原有资金,而是另有“神秘之师”。这波场外巨额资金的拉抬对象以有色、煤炭等基金持仓量较低的周期性品种为主,在“煤飞色舞”的暴涨带动下,投资者纷纷加入追捧。一路高歌之际,转折瞬间即至——11月12日至17日,沪市连着出现三波过百点的暴跌,令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投资者悉数被套,而神秘资金却早已一骑绝尘,盆满钵溢地离场。至此,不少人才恍然:背后的推手乃是热钱!宏源证券分析师王迎新说,从此轮暴涨暴跌与国际市场的关联紧密度与操盘手法看,明显是热钱流入在兴风作浪。

  不仅仅是楼市股市,连当下高企的通胀都有热钱推波助澜的“功劳”。今年以来,大蒜、绿豆、生姜、白糖、棉花等农副产品价格一路飙涨,尽管导火索是南方干旱及北方低温等天气灾害引发减产,但热钱暗中利用这些农副产品季节性强、地域性显著、产量小等特点轮番爆炒,致使价格居高不下。以棉花为例,2009年10月份棉花价格仅1.2万元/吨,而现在棉价回落后仍近2.4万元/吨,一年间价格翻番。同样,白糖一年内市价也同比上涨70%多。

  热钱之祸害不容小觑。王迎新表示,热钱通常不会进入实体经济,而是紧跟资产价格涨跌以套取利润,成为金融市场的一大隐患。对于一国或地区经济体来说,大量的热钱流入势必会导致币值上升、楼市股市泡沫膨胀等后果,而热钱一旦撤离则会造成经济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肇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明证。

  热钱不能不防。其蕴含的风险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警觉与重视。央行主要负责人日前明确表态,对来袭热钱,要“筑池”蓄之。即通过由一系列政策组合构筑起来的“政策池”来吸纳可能涌来的热钱,既包括对流入资本的外汇管理等刚性措施,也包含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调控工具。

  事实上,相关工作已在着手。12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根据国家外管局统一部署,在省内全面启动了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此举在给多数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对有异常交易行为的企业却念起了“紧箍咒”。 

  外汇局把异常进口单位分为B类和C类企业作针对性监管。其中,列入B类企业的红线范围涉及:进口货物金额与进口付汇金额的比率小于80%,或大于120%且核查差额小于等值100万美元;转口贸易、境外承包工程收汇金额与相应付汇金额的比率小于90%,或大于110%且核查差额大于等值100万美元;单月进口退汇频次大于5次,或单笔退汇金额大于等值50万美元等,可谓招招直指热钱要害。相比之下,C类企业的监管更严。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负责人表示,改革后合规企业的正常付汇将会“无障碍”进行,但在外汇形势变化及贸易主体实施不当行为时,外汇局将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以防范包括热钱在内的潜在风险。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金融 00020 警惕热钱 2010-12-07 nw.D1000FFN_20101207_2-00020 2 2010年1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