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创富年代·绿色

新闻延伸

  吸碳有术

  

  尽管森林碳汇是最经济、有效的“碳吸收”手段,但同时也是发展最缓慢的市场。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在中国投资风能项目和热能项目,来获得减排指标,涉及到碳汇造林项目非常少。

  不仅在中国,欧美国家的情形也差不多。以德国为例,虽然目前森林覆盖率超过30%,却没有申请CDM的项目。原因是如果申请森林碳汇的CDM项目,就必须证明这片碳汇林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额外”种植的。并且由于树木种类的不同,年份的不同,甚至土壤土质的不同带来的固碳性的不同,这些都给计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原则上讲,第一年和第二年生的森林都可能是排放二氧化碳源,因为人类在种植这片森林的时候,会带来附加的能源使用(比如汽车,设备),还有对原植被的破坏等等。因此,国际上对森林碳汇形成市场的看法也不是很乐观。

  目前国内除了几家碳交易所在积极参与碳交易的筹备工作,还有一些活跃的国际碳交易咨询服务公司。其中最大的一家英国公司CAMCO,在他们公布的成功案例中也没有关于森林碳汇的交易项目。

  同时,不是所有的森林碳汇都可以交易。森林现在的碳储量(存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因为不能证明其商品的属性,也就是说产权不明晰、基线不清楚、没有额外性、计量监测。 

  不过,中国一些地方已经有了碳汇交易的探索案例。早在2006年11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获批实施,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35美元/吨的价格购买。不过这一案例被业内广泛认为,碳汇指标遭到贱卖。

  2009年11月26日,四川省西北部的2251.8公顷新造林又将其在未来20年产生的碳汇卖给了香港的低碳亚洲公司。

  眼下最受业内关注的,是中石油在中国绿色碳基金下捐资购买的价值3亿元的碳汇林。中石油的碳汇林分布在北京、山西、温州等地。这些2007年购买并生长了几年的碳汇林,较有可能根据国际交易市场浮动的碳减排价格而进行交易。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绿色 00018 新闻延伸 2010-12-07 nw.D1000FFN_20101207_5-00018 2 2010年1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