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信念伟力

深圳:改革开放试验田

  1980 年8 月26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从那一天起,深圳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人民如何迸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将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透过这扇窗口,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33年前,当时的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提出:广东是否可以向中央要求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个地方,用比较特殊的政策,单独管理,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引进外资。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赞同。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汇报时获悉要划那么一块地方,却没有定下名字来,当场就表示,“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他还指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就是深圳特区的由来。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搞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绿灯,兴办主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往来的经济特区就更是如此。能否兴办特区、怎样兴办特区、兴办怎样的特区,不但马列的著作中没有讲过,就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试过,一切都要靠自己探索和创造。因此,一开始就有人对此心存疑虑,非议之声不断。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吴南生专门邀请广东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学者在理论工作方面做了许多研究。1980年4月14日,吴南生在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我省设置特区和制定特区条例的问题》的报告中,还引用了老祖宗“列宁”的一番话——“要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作为探路者,深圳走得艰难。每前进一步,都在撕破旧有体制的脸面,困难可想而知。

  一份在1982年年初呈交给中央的调查报告对深圳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外资充斥市场,宗教迷信活动加剧,淫秽物品大量流进,暗娼增多,台湾反动宣传加紧渗透,港台电视也占领了阵地,特区几乎成了不设防的城市。”

  1983年年底,深圳少见地下了一场大雪。过完元旦,邓小平来了。

  站在深圳当时最高的国际商业大厦22层天台上,邓小平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深圳:许多工地正在施工,机械塔吊伸开长臂不停转动,纵横深圳东西的深南大道已经建成,路上车流穿梭,罗湖新城初具规模。

  小渔村变成了大工地。 回京前,邓小平为深圳留下题字,“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对的。”

  这句话,挽救了深圳。

  1992年,当姓社姓资的争论再次压到深圳头上时,88岁的邓小平再次乘火车来到深圳。这一次,他待了4天,登上了8年前还在建设的国贸大厦,并在53层的旋转餐厅用餐。

  这一次,邓小平的表态很清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是要用深圳,再次推动全国改革的步伐。

  如今,在深南大道和红岭路的交汇口,邓小平画像,刚刚重新粉刷,穿着深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笑容依旧。

  在过去的33年里,怀揣着财富和创业的梦想,不断有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33年里,深圳的人口不断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0万,到90年代的100万,再到现在的超过千万。

  深圳仍在路上。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灵魂,深圳的灵魂,是改革创新。


浙江日报 信念伟力 00022 深圳:改革开放试验田 2011-06-10 浙江日报2011-06-1000010;浙江日报2011-06-1000013 2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