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1

我想飞得更高

本报杭州7月6日讯

记者 王婷 董颖 通讯员 孙江丽 

  父母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这已成为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一种选择,由此而产生的“小候鸟”则无奈地接受着与父母分离的相思之苦。

  暑假一到,他们纷纷飞来父母身边,享受这难得的相聚。

  来到陌生环境的“小候鸟”兴奋着、紧张着。他们因为享受亲情而兴奋,又因为身处陌生环境而紧张,而他们的父母由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暑期生活。

  外来打工者与“小候鸟”的这些难处,我们每年都能了解到很多,今年亦不例外。而各大高校、社区每年也会组织相应的活动供留守儿童参与。

  今天下午,20多名由浙工大后勤组织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浙工大朝晖校区玩起了游戏。“老鹰抓小鸡”、“木头人”这些孩童间共通的游戏让相互陌生的孩子熟络起来,他们高兴地笑着、闹着。

  游戏过后,两位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起了科普知识。浙工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孙建月把一个个题目抛向学生:“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三相插头是什么原理?”

  “爱因斯坦、哥白尼,还有很多……”农村孩子知道的一点也不少,甚至还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这让孙建月刮目相看。

  “我很想去科技馆看看,因为我长大了想当科学家。”龙游县湖镇范家村的周杰读小学四年级,每年假期都是来回飞的“小候鸟”,“在城里能增长见识,学到好多老家学不到的东西。”

  短短40分钟的课程,“小候鸟”流露出对知识的无限向往。

  与周杰同村的周鹏,今年暑假最想看看剑齿虎标本:“我前些天在电视上看过,相信亲眼看到更震撼。”

  12岁的张陆洋老家在宁海,去年也参加了“小候鸟夏令营”。“我在西溪湿地博物馆看到了植物和动物的标本,好神奇,今年还想去其他博物馆。”

  来自安徽黄山歙县的11岁女孩方怡恬一放暑假,就“飞”到了在杭务工的妈妈身边。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她特别希望有地方能组织他们这些“小候鸟”去科普游,走走博物馆、科技馆,长一下见识。

  以前,“小候鸟”的渴望只是能来到爸爸妈妈身边,享受亲情,但现在,他们有了更深的渴求——希望利用假期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更多地接触社会,开阔眼界,汲取知识。渴求“升级”,是留守儿童的成长表现,更是社会的希望。

  在这个暑期,本报将应“小候鸟”的呼吁,发起“小候鸟夏令营”,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科普单位能踊跃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圆“小候鸟”之梦。


浙江日报 人文1 00013 我想飞得更高 2011-07-07 2054073 2 2011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