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看风景

从农村环境的整治,到农村文明的提升,这是浙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载体的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美丽乡村,与文明偕行

邀访嘉宾: 顾益康(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省政府参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核心提示:做好文明人与建好文明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我们从整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现代化,都伴随着人的文明素质的现代化,没有人民素养的现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社会现代化,因此,我们将农民文明素养的提升视作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程,农村文明的提升也将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的治本的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与文明同行。

美丽乡村呼唤文明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在浙江,着眼于尽快扭转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建设无规划、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等问题而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一直开展得轰轰烈烈。

  “布局优化,河沟净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各地结合实际,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打造农村崭新的形象……一大批传统村落改造成为文明和谐、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创造了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江山的中国幸福乡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典样本。

  浙江上市第一村的航民村、全球五百佳的滕头村、一村带十村的花园村、都市村庄湾底村等等,这些在新农村建设中崛起的“浙江名村”,让人们领略到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精彩。

  美丽乡村还衍生出爱美丽、讲文明的意识,如今,浙江各地对农村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即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就是保护乡村,保护子孙们的未来。于是,东阳出现自下而上的治江运动便有了朴素的精神力量,于是宁海的高山粪坑村也旧貌换新颜。

  从单个的村庄治理到区域范围内整乡连片推进,从政府主导的整治拆违到村民自觉的环境建设,从突击性的整治到经常性的管护,许多地方正致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环境卫生协调推进的制度化建设……浙江新农村建设正在出现新的、积极的变化。

  浙江的农村很美,并且越来越美,这是很多到过浙江的人所称赞的,但我们决不止步于此。

  从农村环境的整治,到农村文明的提升,这是浙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载体的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主旋律。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生活方式的提升,更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农民文明素养得以提升,这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任务。

生产、生活方式新变革

  在生产方式方面,注重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早前的农业主要以传统农耕方式为主,比较原始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近代以来直到现在,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强调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耕地被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今后,浙江现代农业发展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经济高效、经营节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功能多样,技术密集、精耕细作等八个方面的要求,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正在得到全面改变。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供水供电一体化、城乡通讯信息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不再是农民遥不可及的梦想,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住的基本要求已经达到,正在向着学有良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弱有善助、居有美舍的更高更好的公共服务目标迈进。

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当前,如何让美丽乡村与文明同行,和美社区与和谐社会协调建设,我们还要再努力再创新……提倡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让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路子,急需要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

  一方面,我们通过文明村、文明镇的创建作为载体,来实现这些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社区学院、成人教育等途径,来开展提升农村文明的专题性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农民文明素养涉及到全方位的社会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科技素养、文化素养、卫生素养、生态素养、环境素养、创业素养、民主素养、法律素养,还包括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现有的各项针对农民素质提升的工程,主要着重在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接下来,除了提升创业就业技能以外,我们还要加大力度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文明程度,提倡他们做“文明人”,做真正适应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道路的文明新人。

   采访整理:记者 韩晓军

 实习生 蔡筱梦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看风景 00018 美丽乡村,与文明偕行 2011-07-12 2056660 2 2011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