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手拉手,一起读自然

本报杭州7月11日讯

记者 董颖 王婷 通讯员 许庆亚 

  几天来,本报发起的“小候鸟夏令营”得到了浙江丝绸博物馆、浙江科技馆等众多科普场馆的积极响应,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为“小候鸟”带来了清凉的精神养料。昨天,浙江树人大学的师生也主动联系本报,想为“小候鸟”尽一份力。

  浙江树人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实践基地就设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大学生邀请了25名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小候鸟”走进自然博物馆,零距离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7岁小男孩袁晓凯来自河南兰考县,这是他第一次走进科普场馆,把一双好奇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我听小朋友说过这里很好玩,能看到大恐龙,特别想来看看。”

  为了给这25名“小候鸟”做科普讲解,树人大学特地派出12位大学生,再加上实践基地的15位讲解员,一行50多人显得浩浩荡荡。

  “哇,这个恐龙是活的,它会动。”一名孩子在看到一个巨型恐龙标本时大声惊叫。

  “小朋友不要怕,这只是永川龙的标本,每过45分钟就会换一下姿势。”树人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杜超能,今天负责给这些“小候鸟”讲解一、二层场馆。

  不一会儿,超能哥哥就成为了“小候鸟”眼中的“超人”,一个个拉着他问东问西。“这些小朋友的求知欲很强,而且性格直率,不懂就问,我很喜欢。”超能不厌其烦地为小朋友讲解着。

  “小朋友把帽子戴起来,不要走丢了。”带着这些好奇心浓重的孩子可累坏了维持秩序的大学生。“虽然我们比较累,但看着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我们真的很开心。”朱张杰说道。

  走进三楼场馆,“小候鸟”就被各种各样的互动仪器吸引了。在能够模拟老鹰、鱼及蜻蜓眼睛的3台仪器前,蒋雯颖兴奋地跟身边的小朋友交流着:“鱼的视角好宽哦,有180度了吧。蜻蜓的复眼原来是这样的啊,现在终于知道了。”

  “哪个小朋友知道南极和北极的差别?”负责讲解三楼场馆的大学生潘丹丹从一开始就吊起了孩子们的胃口。

  “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一位“小候鸟”脑筋急转弯式的回答逗乐了周围的人。

  在潘丹丹的耐心讲解下,孩子们知道了北极有北极熊、南极有企鹅,还知道了南极降雨量跟撒哈拉沙漠差不多,被称为“白色沙漠”。

  这次的自然博物馆之行大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小朋友在博物馆里欢呼雀跃,怎么看都看不够。“今天的游览基本结束了,谁能告诉我什么动物的血液是蓝色的,回答出来的小朋友有奖励哦。”

  “鲎!”一位小朋友自豪地接过了丹丹姐手里的小礼物。

  “我喜欢这里,比看书生动多了。”12岁的女孩盛喆老家在东阳,她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以前因为父母打工忙,很少有时间带她逛博物馆、科技馆,她的科普知识仅限于书本上的认知。“今天我知道了永川龙是霸王龙的一种,知道了猛犸象的门牙是S形,还知道了四不像就是麋鹿。”走出自然博物馆,仍然兴奋不已的盛喆还在给我们列举着各种动植物。

  “今天,我们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怀着一颗奉献、互动、友爱的心为‘小候鸟’们讲解”,严福赞同学道出了大学生的心声,“看着他们的笑脸,我们很满足,希望以后还能为更多的孩子服务。”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手拉手,一起读自然 2011-07-12 2060205 2 2011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