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商道

转型发展四问:靠什么发展?

靠什么发展?靠“两个战略”,靠“两个第一”,靠持续加大的“创新型要素的软投入”!

  靠什么发展?靠“两个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靠“两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不妨绕个弯子,借用雷锋同志在他日记里写下的一句经典“语录”。雷锋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接着他表了一句态:“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想,恐怕正是这句话,感动了毛主席,让他欣然命笔,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七个大字。

  下面,我们套用雷锋同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一切自然性、物质性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但是,开发13亿人的大脑,把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雄厚的人力资本,由此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那将是无限的。

  所以,我们必须得对传统意义上的要素投入,赋予新的解读。过去我们常听说这样的话:“一分投入、一分产出”,“大投入、大产出”,“没投入、没产出”。这话错不错?一点儿也不错。但够不够呢?不够!因为发展除了要靠土地、厂房、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甚至加上资金、劳动力等自然性、物质性的“硬投入”以外,今后更多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这些创新性要素的“软投入”。我们对于要素的投入,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说不能像井冈山唱的那首歌那样:“我的眼中只有你”。

  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可以有一个概括,就是“三个过度依赖”。什么叫“过度依赖”?就是不恰当的、畸轻畸重的“依靠”。具体又是哪三个呢?首先第一个是“过度依赖出口”。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长期失衡,导致内需不足。眼看着中国的经济循环要滑入“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全球化救了中国的命。“东方不亮西方亮”,靠加入WTO,靠国际市场强劲的出口需求,支撑了我国经济多年的高增长,也轻松地戴上了“世界工厂”的桂冠,积累起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但中国出口的,全是实体经济的日用消费品和工业制成品。因此,在“过度依赖出口”的背后,是对工业制造业的“过度依赖”。但工业制造业又是怎么搞大的呢?说到底,最终是靠减少耕地、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招聘工人、耗用资源、污染环境,等等。亦因此,在“过度依赖工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背后,是对土地、矿产、能源、水、劳动力、环境等自然性、物质性资源和要素的“过度依赖”。

  改革开放刚起步那阵子,我们什么都缺,从资金、技术、管理到人才。我们“两手攥空拳”,只能干那些“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的苦力活,挣得全是“血汗钱”。但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奋斗,我们不但完成了原始积累,还不知不觉地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们的人均GDP还排在全世界的第100位,但我们的科技人员总量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一。我们已经有本钱来实行转型发展了——这就是要把以往轻车熟路、习以为常的“三个过度依赖”,转变到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三个更多依靠”上去。哪“三个更多依靠”?一是更多依靠内需,二是更多依靠服务业,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升等创新型要素的软投入!

  (本文为“四问转型发展”系列之四)


浙江日报 经济·商道 00010 转型发展四问:靠什么发展? 2011-07-12 浙江日报2011-07-1200008;2038637 2 2011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