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记者重访曾以养猪闻名全国的兰溪上华村——

老典型 新生机

  本报兰溪7月24日电

  

  这些天,河南、山东的生猪贩子,纷纷驱车赶来兰溪市上华街道上华村收购生猪。

  上华村以养猪闻名,养猪积肥发展粮食生产的“上华经验”,曾红遍全国。在发展粮食生产的道路上,为了破除缺肥的“拦路虎”,上华村在全国率先创办了集体养猪场,最多时养猪3000多头。

  1955年,毛主席作了《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的批示,提出“猪多、肥多、粮多”、“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随后,全国掀起学习“上华经验”热潮,最多时每天参观者超过2万人。

  上华村现在还养猪吗?村集体经济发展得怎样?村民生产生活有什么新变化?今天,记者前往上华村,感受这个老典型村的新变化。

  走进上华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口一幅“毛主席批示照上华”大型宣传画,画面中毛主席的高大形象,上华村当年的养猪屋,艰苦创业精神历历可见,令人倍感亲切。

  在刚建好的“上华养猪纪念馆”,墙上挂着毛主席批示,还有上百幅养猪的老图片,还保留着集体养猪时用过的石猪槽、木质饲养桶等实物。村书记李福奶对记者说:“这些古董,见证了上华村养猪创业的艰苦精神。”纪念馆内,播放着当年的新闻纪录片。管理员章宝仙介绍,为找到这个纪录片,村干部专程赶赴北京中央党史研究室拷贝。

  时代变了,但村民养猪创业的传统没丢,上华村又掀起一股养猪热。记者来到养猪大户华森富家中,华森富正与妻子加工猪饲料。地上堆满破碎的玉米、豆饼、麦麸,他们正准备混在一起做饲料。华森富对记者说:“现磨的猪饲料,没有瘦肉精等添加剂,猪肉口感好,对人体健康有益。”

  记者发现,上华村民养生猪,用的饲料都是自己动手加工的,有的还用池塘里的浮萍等青饲料。华森富经常划着小木船,采收池塘里的浮萍。他说:“青饲料养猪,虽然很辛苦,但这是上华的‘传家宝’。”

  村民养的猪,花色品种可比过去多得多。记者在猪圈内看到,他们不仅养“白洋猪”,还养自家配种的“两头乌”和“花猪”等本地种。华森富介绍,本地猪种生长期虽然长,但抗病力强,肉质细腻,在市场上可抢手了。这两天,河南猪贩子来上华村收购生猪,每百公斤价格比市场高出40多元。

  过去,上华村集体养猪,现在则变成了家庭饲养。饲养户华森连说:“村里每户生猪存栏数有一二百头,规模不算大。养殖户们想联合起来申办专业合作社,注册‘上华’商标,既打出品牌,又降低饲料采购成本,还有利于生猪销售和深加工,一举多得呢。”

  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如今代代相传,在村干部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村副支书郑春睦说:“当年党员干部带头养猪积肥种粮,如今我们通过创先争优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环境变了,创业精神没有变。”

  近年来,村集体出资100多万元,改造5个自然村之间的连网村道,全浇了水泥,村民出行方便了。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垃圾,脏乱差现象不见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村里还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村民喝上了“放心水”。现在,村里还给大家发放医疗补助,提高看病报销比例,60岁以上老人还有生活补助,生活越来越安逸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老典型 新生机 2011-07-25 2051387 2 2011年07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