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版

大学生章彬斌做了种粮大户

读书耕田不亦乐乎

  记者 陈洪标 报道组 喻鸿彪 周薇薇

  本报黄岩8月11日电 “今年种了580亩早稻,净收入42.4万元。这两天正抓紧对580亩晚稻插秧,明天就完工了。”章彬斌从插秧机上下来,握住记者的手,有力而自信。

  烈日下,27岁的章彬斌一脸黝黑,左脚穿着齐膝的雨靴,右脚穿着V型凉鞋。他开玩笑说:这只脚要下田割稻,这只脚想下田插秧——这正是他这两天在干的活。原来,他的左脚踩上了田里的玻璃渣子,右脚被叮了70多条蚂蝗,为了防水才这样穿鞋。

  这位大学毕业的黄岩区院桥镇下宅村种粮大户,今年已向国家交售早稻谷16万公斤。

  2005年,章彬斌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在院桥镇土管所工作。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众多惠农政策让章彬斌眼前一亮:广阔田野是大有可为的创业之地。于是,他回家种田,当了农民。

  一回村,他就联合7家农户成立临湖机械化合作社,贷款19万元购置农机,育秧、插秧、病虫防治、施肥、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当年章彬斌承包的160亩稻田,亩产比他父亲种的田翻了一倍。

  看到搬运稻谷的劳累,章彬斌和攻读机械自动化专业博士的哥哥一起,9个月研制出一台“田间农用搬运自主移动机器人”,每次可搬运250公斤稻谷,今年5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改装的稻谷烘干装置,使原来需5人协同操作的机器,现在只需一人。

  今年,章彬斌还来到湖北新州,与老乡一起承包了1060亩土地种植单季稻,产量达42万公斤。

  去年收割前3天的一场大雨,使350亩早稻被淹,损失20多万元。就是这次遭遇,让章彬斌真正体会到,要化解农业风险,一靠扩大种植规模,二要探索新型种植模式。

  在田间摸爬滚打,章彬斌动起了生态种植的脑筋。他不用农药不施肥,靠防虫网和杀虫灯,试种30亩田,尽管亩产只有200公斤,但原生态大米卖出了160元一公斤的高价。今年,他扩大了种植规模。

  在乡亲们眼里,章彬斌不仅能干,更是个热心人。梁湖桥前村老人茅根富的水稻成熟了,却雇不到人收割。章彬斌听说后,立刻开着收割机帮他收割。这几年,章彬斌送给乡亲的农药和种子,价值就有2万多元。今年,他已为附近村庄的乡亲提供育秧服务300亩、病虫统防统治1000多亩、机插秧2000多亩。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版 00001 读书耕田不亦乐乎 2011-08-12 2105015 2 2011年08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