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生命阳光 情满浙江

记者之家:体贴又温馨

  本报杭州10月12日讯 第八届残运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61名注册记者前来报道。对他们来说,残运赛场就是他们的“战场”;作为新闻中心的之江饭店,则成了他们在杭州最温馨的“家”。

  最方便——

  工作区到驻地1分钟

  在中央电视台采访负责人毕然看来,这次工作区域和人员驻地的安排,是他参加的多次同规格综合性赛事中,最近最方便的一次。

  “几乎融为一体。”毕然说,这次残运会,他从央视工作区回到住的地方,步行只要1分钟。

  “不要小看这点。”毕然解释说,电视采访时,记者携带的摄像机、话筒等设备合起来差不多有30公斤,而且这些设备都比较贵重,路程长了,对记者来说既是负担又有风险。现在把新闻中心和驻地安排在一个区域,对记者来说,简直是“最幸福、最完美”的事了。

  为了方便记者采访,新闻中心对记者往返下榻酒店、赛场的交通出行,也做了十分周密的安排。记者从媒体指南手册上看到,比赛期间,共有14条线路的班车供记者选择,保证每位记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每个比赛场次的现场。

  很丰富——

  一天可以吃上5顿

  下午3时多,记者在新闻中心碰见湖州晚报记者冉琼时,她满脸通红,背着一个挎包和相机,刚从外面采访回来。

  此时,记者休息区的下午茶点也正好运到。“今天的下午茶是一份布丁蛋糕、两根香蕉、一瓶饮料。”志愿者微笑着介绍,并给冉琼递上一袋。

  “谢谢。”接过茶点,小冉告诉记者,残运会不仅提供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到晚上10时半之后,还有夜宵,真的很贴心。

  在旁边的工作区,中国体育报的记者平萍正在专心写稿。1200平方米大的工作区内不仅有免费宽带网络可以使用,还现场提供电脑维修、摄影摄像器材维护等多种免费服务,这让记者在这里工作分外舒心。

  挺周到——

  当场拿到背景资料

  有别于一般运动会,残运会的报道重点往往不是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在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背后的奋斗故事,这就对残运会的媒体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新闻中心做得相当不错。”新华社浙江分社副总编柴骥程告诉记者,两个月前,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就数次打电话给他们,询问媒体的需求,“几乎把我们能想到的,都想全了。”今天首金诞生现场,记者们当场就拿到了新闻中心提供的举重冠军崔哲的个人资料。

  而且,在记者的工作区域,新闻中心还安排了大量的志愿者,随时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另外,央视工作区与记者工作区有一些距离,志愿者又专门为他们单供所有资料。“很好很温馨。”毕然说,这是很多同事对记者之“家”的共同感受。


浙江日报 生命阳光 情满浙江 00014 记者之家:体贴又温馨 2011-10-13 2177264 2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