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亲历

蚕丝被是怎样织成的

  本报桐乡10月19日电

  

  

  天气渐凉,轻柔保暖的蚕丝被变得抢手,而桐乡洲泉镇屈家浜村的村民们也开始没日没夜地赶起工来。记者体验发现,村民手工制作一床2公斤的蚕丝被,需要2800个蚕茧,虽然部分工序可以通过机器,但仍属于精细手工活。

  洲泉镇曾被授予“中国蚕丝被服生产基地”,制作蚕丝被的技巧代代传承。村民们一听说记者要帮忙,纷纷表示“不可能,至少要先学2个月”。听到村民这么说,记者更好奇了。

  在村里的一户潮湿而阴暗的民房里,61岁的钱方定向记者展示了其剥蚕茧的过程。只见钱方定穿着自己制作的塑料围裙,坐在一条水槽前,左手拿起一个蚕茧浸入水里,右手在蚕茧上摸索两下,然后拇指和食指往两边用力一挣,把里面黑色的蚕蛹挑出来,再把蚕茧往左手上一翻,椭圆形的蚕茧就变成了一小块薄薄的圆形的蚕丝,并套在了手掌上。这么剥了5个蚕茧,5块蚕丝叠在一起有点厚度了,才从手上取下来。

  看到钱方定剥出一个蚕茧只要几秒,记者也学了一下。根据钱方定的提醒,记者想摸出蚕茧上最薄的地方,没摸出有什么差别。然后准备用手指随便捅个口子进去,很致密,未果。在钱方定的帮助下,记者终于在蚕茧上扯开了个口子,却发现要把蚕茧撑开成为一片均匀的蚕丝,实在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用力要非常均匀,否则有的地方蚕丝太多,有的地方会出现空洞。怪不得说要最少学2个月。钱方定的丈夫、儿子和孙子都在打工。钱方定自己每天早上4点就开始剥蚕茧,一直到晚上6点,已经做了30年了。一天这么下来,能剥两千多个。

  第二步俗称开丝绵。只见剥出来的碗口大小的蚕丝被继续撑大撑薄,然后均匀地绷到了一个脸盆大小的竹制绷子上。这么一层层叠加,4片小蚕丝叠成了一片脸盆大小的蚕丝,这才被取下,清洗后在太阳下晾晒。这个步骤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求力气大而均匀。记者拉了一下,力气小点拉不开,力气大就直接拉出了一个洞。

  据钱方定介绍,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剥蚕茧,目前村里已经形成了一些企业,很多企业都通过机械来完成这个步骤,只有少数几家村民仍然是手工剥蚕茧,再将蚕丝卖给这些大企业。

  在村里的华纳斯丝绸家纺公司的工厂里,记者尝试了最后一道工序拉丝绵。记者和其他三个村民一起,四个人朝着四个方向,把脸盆大小的一片蚕丝拉成一床被子的大小。记者拉的那个角,因为拉的时候一直把蚕丝紧紧攥在手里,结果拉出来的那片蚕丝很稀疏,而角上倒是一团密密的蚕丝,明显不合格。原来,除非四个人配合默契,用力均匀,否则被子的形状就会不规则,里面的蚕丝也不均匀。合格的应该是薄如纸、白如玉,并有蚕丝的天然光泽。

  据悉,一床2公斤的蚕丝被由140层蚕丝层层叠成,而四个熟练工最少要花20分钟。这个环节目前只能靠村里经验丰富的妇女完成。接下来,只要套上被套,就是一床成品蚕丝被了。

  从一颗颗小小的蚕茧,到最后温暖、洁白、细腻的蚕丝被,真是太不容易了。虽然洲泉镇的蚕丝被早已走向了世界,但村里的这门技术却有失传的危险。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技术好的人越来越少了。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4 蚕丝被是怎样织成的 2011-10-20 浙江日报2011-10-2000007 2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