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老年大学里的“小学生”

  本报苍南12月11日电

  

  晚上6点半,苍南文楼村的村庙里灯火通明。戏台为界,台的两边坐着两个班,清一色的农村女学员,正跟着老师一字一句的朗读小学一年级课文。

  “ch-ong-chong,充气!”“h-ui-hui,回来!”妇女们手捧课本正襟危坐,朗读声此起彼伏。

  63岁的普通村民徐守郭,3年前一手创办了这个龙港老年大学的教学点,吸引了周边十几个村150余名农村妇女前来学习。他被学生们称为“徐校长”。当时,他拿出了自己积攒了几十年的14万元积蓄,把村里的庙堂装修成教室。

  每周一三五开课,全年不断。零起点,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起。不收半分学费,全由个人自发筹资。极度耐心的老师,清一色的中老年女学生,丰富的课余活动和演出。这些都构成了文楼教学点的亮点。

  目前教学点有萧庆化、金定忠两位固定语文老师。两位退休老教师没有工资,每人每月只有几百元的补贴。他们面对的学员都是完完全全的“零基础”:不会写字,很多人连名字也写不全;听不懂普通话,不少妇女因此看不懂电视,也没法跟说普通话的孙子孙女们沟通;还有的连笔也没怎么捏过,一写字,豆大的汗珠直挂下来……

  “由于学员们年纪大了,记性普遍较差。教起来,要比教小学生多几倍的耐心。”曾在龙港镇中心小学执教数十年的金定忠说,学员们对当天教的字,课上还记得住,到第二次上课,几乎忘光。“有时复习上一堂课的时间,要跟学新课一样长。”也正因如此,在这里教完小学一年级上下两册,要花上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两个班的80来名学员中,大部分来自文楼村,还有些来自周边的大殿村、上河头村等,甚至有些来自宜山镇的几个村。

  学员金招梭用流利的普通话对记者说,前几日,女儿特地给她买了文具,让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难以想象,一年前的金大姐还说不上一句普通话。

  41岁的余小华则是最年轻的几名学员之一。她说,虽然读了几年小学,但当时耽于游戏,将所学的都忘了。现在学了一年,已经学会用手机发短信,上网聊天,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许多。

  “一些学员的丈夫跑来说,太感谢这个补习班了。自从他们的老婆迷上了读书后,家里就再也听不到噼噼啪啪的麻将声了。”徐守郭笑着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老年大学里的“小学生” 2011-12-12 2247912 2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