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市场熔炉炼真金

——透视温州民间金融风波之二

  本报记者 徐峻 苏靖 胡丹 陈青华

  “温州模式并没有什么神秘、深奥的地方,最为关键的是让温州企业家精神、市场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这是记者赴温州调查前夕,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在黑龙江亚布力论坛上的即兴演讲。

  是的,要素禀赋较弱的温州崛起的秘密正是市场的力量。

  是市场的力量,让温州人的财富快速积累,让温州的经济快速成长;是市场的力量,让我们坚信温州能较快从这轮民间金融风波中走出来,坚信温州会重新崛起;是市场的力量,让人们期待温州再次扛起改革大旗, 温州继续引领民营经济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经历过这轮民间金融风波后的温州,释放出来的市场力量将会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更加强大。

  在温州调查期间,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愈来愈证实记者的这一预判。

  这不禁让人想到,这与当下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的关注点,竟有如此默契。

  是的,“市场的力量”,更让记者坚定调查的视角,更想拨开谜团看清纷杂乱象,让他们一一清晰起来。

  市场力量未见削弱

  “其他地方的人,赚两块钱,一块钱存银行,一块钱可能会拿去投资。温州人,赚一块钱,还会去借一块钱,两块钱都拿去投资。”当地一位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通俗形象地描述了温州人的市场投资意识。

  一位记者同行的“家务事”或许也是一个佐证。这位同行有个温州籍妻子,只要她家乡来人,聊天内容十句话中有九句半是聊哪里有钱好赚。“温州人不会让手头上的钱闲着。”这位同行说。

  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似乎每一根头发丝都是市场跟踪器,“创富”基因每时每刻都让他们不畏艰辛。

  市场的力量,概括温州几位企业家和学者的说法,温州人特有的气质禀性,如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快速出手的勇气;加上高度活跃的民间资金,坊间传统的金融信用体系;再加上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的温商网络。简单点说,就是一群颇有市场意识的人,借助一切可用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寻找回报丰厚的投资项目,终极目标是财富的快速增长。

  市场的力量,掌握在市场主体手中,其群体的规模也是力量的另一表征。或许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分布着如此高密度的市场主体。据称,温州780万人口中,本土有40万个市场经济的主体,还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有60万人在海外创业。几乎每3个温州人中有一个在自主创业。如果按目前国内多数家庭每户3人计算,几乎温州每个家庭都有一位市场主体。

  记者多次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但没有一家到政府、银行去闹事;有的企业破产,但没有职工向政府去讨薪。是的,温州人愿赌服输,相信市场的力量,让市场来裁决。

  市场的力量,是温州财富的根,是温州发展的魂。

  这次调查,在与88位企业家不同程度的交谈中,与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观点碰撞中,记者欣慰地感受到:在这里,市场力量未见丝毫削弱。

  乐清“朗诗德”因为一家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几千万元。董事长朱锦成没太多埋怨,反而滔滔不绝向记者谈起水设备成功上市后的新目标——打造中国最大的健康饮水设备产业基地。开发出好产品,让这家企业两年前成熟的水设备产业去年销售突破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朱锦成保守估计,今年这一产业销售额将会再增四倍,破5亿元。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奥康、康奈两位制鞋业巨头的掌门告诉记者,民间金融风波对温州鞋业发展确实带来一些影响,但对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并没有造成很大打击,最多一两年就能从风波中走出来。

  记者调查期间,碰巧温州服装业协会召集33家服装企业商讨如何恢复信心,走出困境。他们提出在温州组织一场国际服装博览会,把意大利等地的时尚品牌引进来,而不再像以往一样搞展销会,希望向意大利企业学习从制造转向品牌。

  人工成本上涨的抱怨在各地都能听到。但龙湾区一家人造革企业的潘老板已决定今年工资涨幅。他老婆担心这会没赚头,他却说“大家都涨,我不怕”,因为“涨多少是市场竞争决定,”俨然领悟了市场真谛。

  “我现在是在挣扎中,按我的固定资产来算,债务缺口超过1亿元……”曾经把打火机做到温州行业前五位的陈晓武心情糟糕透了,“有个大宗商品的进口贸易,套期保值做好了会很快翻身,可惜现在我没有资金。”与记者一起喝咖啡,他讲述这一商机时语调都变了,眼睛透出别样的神色,或许这是市场力量的一个缩影。

  问起“温州多久能缓过劲”,奥康董事长王振滔、温州民间资本服务中心董事长黄伟建提到江心屿那棵1000多年的大榕树。他们说,温州人的生长能力就如这棵榕树般根深叶茂,“不超过两年”就能缓过来。

  正是市场赐予力量,让他们斩荆棘乘风破浪,继续创富的脚步。

  市场主体拥抱理性

  对温州数十万市场主体而言,不可能都是足够理性、成熟的市场主体。在偏爱“群居”的温州人中,“跟风”、“抱团”式投资,失败难以避免。

  在法派集团董事长彭星看来,多元投资是温州多年经济发展的必然。因为原有主业盈利空间愈来愈小,其他投资获利看起来轻松又诱人。“一年两年不被诱惑还能做到,五年十年还能挡得住吗?”彭星反问。

  “几百人搞生产的利润,不如几个人炒房赚的钱多,这种情况不改变,很难做到不让别人去搞五花八门的投资。”王振滔说。

  “眼镜大王”胡福林眼见眼镜业利润从20%降到5%以下,而朋友投资的太阳能产品8个月收回成本,终于忍不住了。“别人那机器就像印钞机,能不眼红吗?那时觉得不去搞太阳能简直是个傻瓜。没想到市场风云突变,去年下半年起硅片价格一落千丈,私募资金也到不了位,债务越滚越大。”

  这些温州老板显然思考多时。温州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观察者谢浩认为,民间金融风波最直接诱因是企业盲目过度投资,或者说是跟风、扎堆投资。“就像台风来了,猪也会飞起来。但猪飞不起来,是被台风刮起来的。现在大潮退了,哪个裸泳,哪个只穿短裤衩,看得很清楚”。

  “桌子掀翻了,总要先有人整理一下。最重要的是让心静下来,好好思考,总结经验,看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去做。”正如黄伟建所说,这次民间金融风波,为温州人上了一课,众多市场主体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内涵,有了更清醒认识。温州企业家开始思考、学习。经历这次风波,理性基因正嫁接到他们的市场力量中,引导他们更加成熟。

  江南控股集团董事长黄作兴清楚,自己的多元投资在风波中之所以安全,是因为“主要精力集中在主业,房地产投资在可控财力范围内”。“量力而行”、“可控”、“做熟悉的项目”……已是多数企业家的关键词。

  朗德诗董事长朱锦成试图通过记者向老乡们说几句:“ 企业一定要脚踏实地,做熟悉产业,不要追求暴利。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钱要一分分赚。要耐得住性子,不要跟风,盲目追求高利润不切实际。”而亚龙董事长陈继权颇有信心地说:“这场风波早来比晚来好。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温州人今后会更理智、更成熟,会做得更好些。”

  我们感到,随着理性植入,温州企业家逐渐矫正一度迷失的方向,对市场力量的掌控将更有把握。

  我们期待,如果说过去市场主体更多带有“跟风”、“扎堆”的投资方式,是冲着“赚钱”欲望的自发市场行为,那么今后更加理性的市场基因会注入到市场力量中,更多成熟的市场主体会成长起来,更多行商走贩、家庭作坊主将成为现代企业家,释放的市场力量会更强大。

  契约精神更快成长

  每当我们问起这轮金融风波中受伤最重或最担心受伤的话题时,近百位人士不约而同指向“信用”。

  守信的温州人并不比其他人更有钱,但他们借助民间金融迅速筹资创业。是的,正是凭借信用,温州的市场主体间可以最小的交易费用完成交易,“熟人经济”受推崇。有经济学者最近在当地目睹一个借款电话几分钟后获得到款通知的一宗民间借贷。

  据称,在温州,类似的民间借贷电话极为常见,而且大多数只说借款额,没有利息和还款时间约定,一般按早已约定的情形操作,基本都信守承诺。同理,赊账或暂时资金周转,对这些市场主体而言不是太大的事,只要凭他们的信用,很容易过去。

  若如没有这种信用体系,温州民间金融难以为继。显然人们最担心的是失信对民间金融的冲击。

  “金融风波最大打击,肯定是温商信用受质疑。去年发生金融风波后,我用2000多万元以零利息去帮朋友,结果有去无回。连廉耻都不要了”。黄伟建的气愤,在另一些企业家那边成了借款谨慎的告诫。由此,温州民间资本流速放慢、逐渐沉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温州一位领导说,没有高度活跃的民间金融,就没有温州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民间信用体系支撑,也不可能有民间资金的快速流动。

  这场风波对温州的熟人经济是个冲击,但现代市场的契约精神会因此成长。温州这位领导说,“信用的修复,资金的活跃,都要靠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来实现。不能重复原来的故事,否则是没有前途的”。

  这不正是告别“熟人社会”的民间信用、建立“现代信用体系”的绝佳契机?看似市场领域的信用修复成了温州市政府的大事。市政府已出台方案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即是其一。据了解,温州市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计划于3月底挂牌营运,其他地区也将逐步组建。鹿城区副区长胡明亮直言,适当监管为自愿登记的民间借贷双方增加了信用约束力,随着一部分民间借贷走向阳光,更多民间借贷参与者会效仿,最终促使民间资本重新活跃起来。

  熟人间难以启齿的还款时间、利率等,如以契约保障,快捷、灵活的民间借贷将更流畅。为何不告别“熟人社会”的民间信用,建立“现代信用体系”呢。因参与互保而被拖下水的精益董事长陈冬青仍在为翻身而努力,“契约”两字已进入他的视线,更多企业家想为规范自身借贷行为建章立制。

  契约让“信用”更有保障。温州首家“农民银行”——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该社成立一周年累计发放377笔、总额5500多万元的信用贷款,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记者观察,尽管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先发区,但几十年来支撑温州民间资本快速流动的,多为口头协议约定的民间信用体系,可能连张白条都没有,双方都按照约定俗成操作。但这种以“原始合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用体系,难以与失信造成的较大风险抗衡,债权人利益无法受到充分保障。

  此番信用之殇恰为建立法治化的现代信用体系奠定了基础。众多企业家向记者表达了一个观点:今后在银行贷款担保和民间拆借资金上会更加小心谨慎,如果出手会签订契约,以法律制度保障权益。这种现代契约精神的植入,正在温州重建现代市场信用体系。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民间资本会像以往那样快速流动起来。

  或许现代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时间,市场化改革仍需要探索,但只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温州就不会沉沦。在市场化改革中,契约精神的救赎正引领温州市场主体更快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或在不远处。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市场熔炉炼真金 2012-03-22 浙江日报2012-03-2200015 2 2012年03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