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我的父亲王尽美

  【人物名片】 王尽美(1898年—1925年),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共一大、二大代表。王尽美有两个儿子:长子王乃征是吉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已于2009年去世;次子王杰,现居上海。

  王杰,原名王乃恩,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义乌县委书记、华东局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川沙县委副书记、上海市交通办党委副书记等职,1992年离休,是上海市各次党代会的列席代表。

  

  整理:张晶晶 毛传来

  父亲命运的拐点

  我的老家是鲁东南的莒县北杏村,现属山东诸城市。我们村当时是个有300户人家的大村,有地主10余户。我家是佃农出身,家中男丁不多,到我父亲这辈是两代单传。我的爷爷早逝,父亲是遗腹子。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困难,饭都吃不饱,父亲小时候靠给地主的儿子陪读,才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不料,父亲陪读的两个地主的儿子先后暴病身亡,父亲被看成是克星而失学。

  后来,父亲进了学费低廉的村塾学习,辛亥革命后村塾被废,成立了新式初等小学,父亲因为成绩特别优秀,由校长圈定免除全部学费。毕业后进入镇高等小学,又因为表现出众,成为学校唯一的免费生。1915年毕业,回乡务农,由我奶奶做主,父亲与我母亲成婚。但是父亲一直怀有继续读书的念头,1918年,他考取了位于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这是一所官费学校,不交学杂费和食宿费,特别受贫家弟子的欢迎。我奶奶本是极力反对独子远走他乡,但拗不过我父亲,只好勉强答应了。

  1918年春天,20岁的父亲告别家乡,赴省城济南求学,命运就此改变。在济南,他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从此走上了一条与普通农村青年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投身五四运动闹学潮,建立山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共一大……直至被学校作为“危险分子”开除,成为一名革命家。

  我的小名叫“来信”

  1922年,父亲和邓恩铭等人远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会后在苏联参观考察了半年,回国后又去上海参加了中共二大。半年音讯全无,奶奶和母亲急得不得了。终于有一天,望眼欲穿的她们等来了父亲一封报平安的信,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那时我刚出生不久,所以我的小名就叫“来信”。

  1924年秋天,父亲积劳成疾,不幸染上肺结核,但仍坚持工作,亲自指挥了济南、青岛的工人罢工,并取得胜利。1925年3月,还去北京参加孙中山先生的葬礼。回来后他的病情就恶化了,1925年6月,党组织让他回家静养,因为病情加重得很快,一个月后只好又离家,住进青岛医院。那年8月19日,他与世长辞,留下的遗言是:“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父亲去世时很年轻,只有27岁,我才3岁,我哥哥6岁。我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只记得党组织派人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村里安葬那一天,母亲带着哥哥和我到村口去迎灵,将父亲落葬在村东南的墓地。1959年,政府将父亲的坟墓从北杏村迁移到济南四里山(现改为英雄山)烈士陵园。

  唯一的清晰照片

  父亲去世第二年,母亲也病故了,奶奶一手把我们哥俩拉扯大。本来党组织打算把我们带走抚养,但奶奶说什么也不同意。地主看我们家里没有劳动力,要把租给我们的土地收回。奶奶带着我去向地主求情,地主才答应保留一小块地给我们。为维持家中生计,奶奶不仅要下地干活,逢年过节还要到地主家帮佣。就是在这样艰难度日的光景下,奶奶还是坚信读书才会有出息,因为实在供不起两份学费,所以我留在家帮奶奶种地,我哥哥出去上学。

  奶奶陆陆续续对我说了些父亲的事,自豪地说起父亲十分聪明好学,能书会画,还能作歌谱曲,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奶奶不识字,没上过学,对于我父亲所从事的革命工作,并不了解,但坚信自己儿子走的一定是正道,绝不会干坏事。

  奶奶说,1923年,父亲曾从北京托人捎来一张半身照。看到照片,奶奶又惊又喜,同时也担心照片被发现会招来不测,又不忍心把照片毁掉,思来想去,把照片封藏在屋子的土墙里。这屋子不是我们家的房产,是地主堆杂物的偏房,借给我们住的。奶奶把土墙挖了个小洞,把照片用布小心包好,放进洞里,在外面糊上泥巴。这个秘密直到解放初期政府征集档案时,奶奶才说出来,赶紧派人去找,果然还在土墙里。这是我父亲存世的唯一一张清晰照片,也就是现在历史书上常见的那张,现存中央档案馆。

  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和董必武同志十分想念我父亲这位早年的战友。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山东省委把我奶奶接到济南居住,派专人照顾生活起居。1953年奶奶病故,享年73岁。

  奉献在平凡岗位

  我哥哥王乃征1937年入党,在我们老家组建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调往东北辽东军区,就一直留在东北。1966年初,在吉林省军区任参谋长、副司令员,1983年离休。1995年,哥哥送给我一幅字:“父辈拓荒燃火种,兄弟继业奔西东。今朝双双古稀岁,相约誓学不老松。”“不老松”是1961年董必武同志在《忆王尽美同志》一诗中对我们父亲的赞语。哥哥以这首诗与我共勉,保持革命传统,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我的老伴于2009年病逝,是我的同乡,结婚后受我的影响读书认字,也参加了革命。我们育有4个子女,其中长子王明华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子学专家。长子生在解放前,取名明华反映了我们期待光明早日到来的心情。

  我们的后辈有的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有的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没有人从政,能有今天的成绩与我父亲的身份没有关系,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我的女儿王建华从部队转业后,到上海铁路系统做了一名普通职工,直到退休前她的工作还需要三班倒,从没想过利用特殊的家庭背景换一份舒服轻松的工作。我的侄子王军年轻时当兵,驻守长白山脚下,在基层连队摸爬滚打,也没有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我的父亲王尽美 2012-03-31 浙江日报2012-03-3100008;2386887 2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