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文娱速写

中国美院教授董捷游历欧美——

陶醉在百座博物馆

  本报杭州6月26日讯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徐元

  今天,一段“游历欧美100座艺术博物馆心得”的长帖在网上引起众人的关注。帖子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董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细说他对法国巴黎三大馆、德国柏林博物馆岛、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等100座欧美博物馆的观后感,令人读后意犹未尽,心生向往。

  两次去欧洲,还在美国做了1年的访问学者,董捷在游历百座欧美博物馆后的呼吁更引人思索:如果人们想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底蕴,就一定要去当地博物馆转转,这样心中才会出现一份这座城市的文化地图。

  是什么原因,让董捷有此呼吁?难道他仅仅感慨于欧美博物馆的魅力吗?“古代各个国家最重视的是城门和教堂,如今飞机场取代了城门,博物馆则替代了教堂,它们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与品位。”董捷说,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如何让国内观众与博物馆更好地交流,非常重要。

  教育(education)、娱乐(entertainment)、丰富(enrichment),这条“3E原则”是国外博物馆对观众行使的基本功能。以欧美各国经验而言,从保存人类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树立国家形象的角度出发,艺术博物馆应该是博物馆中最重要的门类。这一特点在美国的博物馆尤为明显,无论你去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大小观众面对展品席地而坐轻声交谈的场景随处可见。“在欧美国家,周末去博物馆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甚至是普通民众的习惯,一些老派的观众在参观展览时还会特地换上正装,以示庄重。”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到过欧美的许多博物馆,也看到许多让我思考的场景。”董捷回忆道,“相比于国外观众的专业性,许多国内观众只会打着闪光灯拍照和大声喧哗,即便是在看展览,也根本不知道在看什么,走马观花,转悠一会儿,就忙着随导游前去购物。”

  不仅国外旅游如此,即便是在首都北京,不少游客同样面临着因为文化、历史、民族感受的缺失而出现的泛泛旅游等问题。走过北海,耳边不会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路过五四大街,也不知道这条街名的出处;到了首都剧场,同样不清楚这是北京人艺的大本营。

  于是,董捷在美院开设了一门“欧美博物馆之旅”的选修课,每节课讲一两个城市的欧洲博物馆。从2008年任教至今,这门课一直深受学生喜欢。

  在不断的游历和思考中,董捷发现,与国外博物馆以受众为中心思考多样的展览相比,提倡宣教式展览的国内博物馆在如何贴近观众、吸引观众方面显然还有很多路要走。“在国外的博物馆中,即便是只有几件展品的小型特展,也会有专业的策展人为其策划布展,而他们脑子里考虑的都是如何让观众走进艺术品,继而走进策展人想要表达的主题世界。为此,他们甚至不惜修改展厅格局。而国内博物馆缺乏具有艺术史背景的专业策展人,文博工作者往往着眼于考古、收藏和研究,对展陈重视不够。”

  董捷说:“国内博物馆首先应考虑观众到底要看什么,而不是单纯为展览而展览,免费开放只是渠道之一,不仅要让观众走进博物馆,更要让他们沉浸到文明和文化的世界中去。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浙江日报 人文·文娱速写 00014 陶醉在百座博物馆 2012-06-27 2610424 2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