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中国医师节,两位老医生谈怎样做一名好医生

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本报杭州6月26日讯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孙维 王婷

  “患者至上”、“敬畏生命”、“恪守医德”、“救死扶伤”……今天是第二届中国医师节,在省卫生厅、杭州市卫生局联合举行的弘扬医师人文精神系列活动现场,在杭的省级医院以及杭州市属医院的院长,带领着新入职的几百名医师代表庄严宣誓。

  简短的宣誓仪式之后,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81岁的浙江医院名誉院长、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金宏义教授,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围绕怎么样做一个好医生、怎样善待病人等问题,给年轻医生上了生动一课。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做一名好医生,首先就是要热爱这个崇高的职业。70多岁还每天站在手术台上,每次门诊要看四五十个病人,但郎景和从没有感到厌倦。“我很热爱这个职业,我最喜欢的就是别人叫我郎大夫。”他说,美国的《读者文摘》中写过,世界上有3种人最快乐,一种是完成了作品,叼着烟斗自我欣赏的画家;一种是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一种是切除了肿瘤的外科医生。“我不抽烟,但是坐在那里安静地回味一下,非常惬意。”

  从医60年的金宏义说,尽管有的医生会觉得这个职业不如以前受尊重,有时还会出现患者和家属殴打医生的情况,“但我始终坚信,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每一个医生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地为患者服务,社会就会承认我们,患者也会欢迎我们。”

  郎景和常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这位妇产科领域的大家、全国医德模范,每年都要给医院新进年轻人做医学人文讲座。“现在,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仪器和一堆堆的化验单。但医生不是工程师,不是纯科学家,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病人到医院,不是躺在一个冰冷的流水线上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应该得到温暖与友善的关怀。仪器只是帮助认识疾病的手段。”

  这种人文关怀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郎景和的老师林巧稚被称为“万婴之母”,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医生永远要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仅仅依赖检验报告的医生是危险的。”郎景和说,老太太每次到了产房,总要弯下腰来笑对产妇,摸摸头,拉拉手,掖掖被子,然后把耳朵贴在产妇的肚子上听诊,安抚病人焦躁害怕的心。

  在老太太的影响下,郎景和每次手术麻醉前,都会走到病人身边,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安慰,但对病人来说却是增加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又比如在手术前,要让病人在同意书上签字。如果医生只是例行公事,有的病人可能就会被同意书上的内容吓怕,手术不敢做了。但如果把病人当成家人那样,既说实情又是安慰,病人自然不会那么担心。

  金宏义说:“把年长的老人看成自己的父母,年幼的病人看成自己的小孩,把同辈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凭着一颗心,通过自己所学的本领,去除患者的病痛,才能真正做到对病人如亲人。”这位耄耋之年还坚持行医的老人,每次在医院,除了开会处理工作,从来不坐办公室,而是喜欢深入病房了解病人需要。他曾经用过计步器,像这样病房间的来回穿梭,每天竟然有两三万步,相当于一天要走上10多公里。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他不是院士,也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就是医学的真谛,是医学人文性的集中体现。”郎景和动情地说,即使是在综合排名和妇产科排名均居全国榜首的协和医院,真能把病治好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一少部分。但只要医生能善待每一个病人,即使最后不能治愈,同样也能给病人以最大的关怀和慰藉。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2012-06-27 2612566 2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